核心提示: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一连讲了三个故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他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对此,会议决定,按照依法行政要求,在去年大幅减少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彻底取消这一审批类别。
除了证明“我妈是我妈” 还要证明啥?
也许“我妈是我妈”这个证明听起来有点“奇葩”,但和父母不在一个户口本上还真的要出具“亲属证明”。除此之外,还有想买房要开具的“未婚证明”,想生娃要开具的“异地准生证”,想在务工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需要在老家开具的“无监护条件证明”以及领取养老金需要开具的“未死证明”等等,这些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大不小的磕绊。
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但很多人可能在开了大大小小各种证明之后,还没弄清“非行政许可审批”到底是个啥?
“非行政许可审批”,是指由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实施的,除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等确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外的审批事项。
在法律规定中,它被列为“不适用于《行政许可法》的其他审批”,一度被代指为“制度后门”和“灰色地带”。如今,“灰色地带”的扫除,有利于让改革更深入、制度更透明、企业更高效、百姓更轻松。
不必要的“非行政许可审批” 不但为百姓添堵 还为权力寻租
会议决定,按照依法行政要求,在去年大幅减少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彻底取消这一审批类别。分类清理剩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审批等49项予以取消,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等20项按程序转为行政许可,对其他不直接涉及公众或具有行政确认、奖励等性质的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或通过权力清单逐一规范。
不必要的审批作为办事过程中的“拦路虎”,可能在老百姓费时费力“跑证”之后,原先的“黄花菜”还是凉了。想不耽误事情迅速“领证”,就不免会遇到“一手交钱一手取证”权力寻租的事情发生。
总理曾提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但躲在法律阴影下的审批,难免会变成权力寻租的“安全地带”。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遏制权力寻租的有效途径,亦是抑制腐败的不二法则。
生活要“断舍离” 改革亦需“删繁就简”
“断舍离”这个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生活理念,来源于一本书名。它的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对于个人,减少不必要的东西,便于更理性地认识自我,进而更专注于内在的目标。而对于国家,删繁就简,深化改革,砍掉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改变政府职能,才更能专注于激发社会的活力。
李克强总理在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阐释说,中国历史上,但凡一个时代的政治比较“简”,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就会被后世称为“盛世”。而中国历史上的若干次重大改革,其主线都是“删繁就简”。
所以,正如总理所说,“我们要从全局审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它不仅是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也是当前稳增长、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方式。”(文/李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