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APEC,叫中国式开篇
11月9日9时许,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作主旨演讲,演讲的主题为“亚太新愿景:创新、互联、融合、繁荣”。
“按照中国的节气,两天前刚刚立冬。秋冬之交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中国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一道期待在即将举行的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收获硕果。”——习近平
知识点一、“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这句诗,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词》。《秋词》两首,一首是大家较为熟悉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意思是说:
自古以来,
人们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
我却说秋天壮阔远胜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看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
也激发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而习大大引用的是刘禹锡的《秋词》另一首: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意思是说:
秋天山明水净,
秋夜凝露结霜;
树叶由绿转红,
些许染上金黄。
登高楼知清秋入骨;
哪像春色促人痴狂。
这两首《秋词》,最可贵处就在于一反悲秋寥落的文人常态,把季节清冷下来的转换,吟唱成一曲振奋清奇的秋歌。这种昂扬之态,岂非最适宜APEC国际盛会?北京的秋已些许清寒,中国的心却热情激扬!
知识点二、“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而成功进去《世界遗产名录》。
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其中汉武帝派遣的使节最远到达了犁轩(今天埃及亚历山大港,附属罗马)。这是汉朝的正式官方使节达到的最远国家,直达欧非大陆;首次将这条路线延伸到了欧洲和非洲。直接联通了西方和汉朝之间的联系。
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泉州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喂给港组成。
知识点三、“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11日上午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时,在讲话中提到:“每年的春秋两季,都有成群的大雁飞到这里,雁栖湖由此得名。”“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就好比是21只大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今天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的新愿景。”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这句话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诗: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此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友人张籍任水部员外郎,白居易恰逢暮色登杭州城望海楼眺望美景,创作这首诗寄赠远在外地的友人张籍。烟雨刚收,彩虹尚存,雨过天青,雁行排云,大自然的画笔最灵动,泼墨了诗意的背景,点睛出鸿雁的往来,云霄飘渺,雁行和鸣,丹青写入诗卷,赠与佳客友朋。
知识点四、“上善若水,同舟共济”
11月10号晚,璀璨的APEC之夜,水立方以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晚宴及文艺演出迎接贵宾,而这一晚的主题,就是:上善若水,同舟共济。
水的意象,象征环太平洋国家因水而连、因水沟通,同时,它更象征着中国作为此次APEC东道主国家,向世界传递出的中国古代道德追求——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是最接近道的。
水,至善至柔,如同君子与人为善而和谐万物;水,与人无争,如同君子淡泊明志而宁静致远;水,含纳万物,如同君子海阔天空而有容乃大。
君子风范如此,大国风范亦是如此。中国,是中和式的文明,居中守正,和而不同,源远流长,友邦善邻。
在水立方这一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享誉全球的中国新时代标志性建筑物内宴请各国元首,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水之美德迎接来大洋彼岸的远方贵宾,是中国精神古今相承的水之形象承载起求同存异的各国合作。
“天下莫平于水”,大国关系,公平正直,国际合作,平中见远。
各国领导人在水立方共同踏上了APEC的中国式航舰,水托起的是生生不息的发展前景,这就喻示着,APEC国家在此,开始同舟共济的未来合作。
同舟共济,这个词出自先秦·孙武《孙子·九地》春秋“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意思是说,吴国人和越国人经常打仗,积怨很深,而当他们同坐一船时,遇到风浪,便懂得要彼此救助,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而不分彼此、命运同体。
同舟共济,这个意象不独中国仅有,诺亚方舟的神话传说随基督文化深植西方文明之中。当冲击来临,只有团结在共同的舟船上,才能乘风破浪,共渡难关。
同舟共济,提醒着APEC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命运,既在逆境时携手,也在顺境时合作。今晚,从水立方出发,上善若水,同舟共济。
知识点五、新中装
此次的APEC领导人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
男领导人服装采取了立领、对开襟、连肩袖,提花万字纹宋锦面料、饰海水江崖纹的设计。
女领导人服装为立领、对襟、连肩袖,双宫缎面料、饰海水江崖纹外套。
女配偶为开襟、连肩袖外套,内搭立领旗袍裙。
宋锦,中国汉族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又将宋锦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根为“中” “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款式上,融合中国历代经典款式。如立领对襟,明代就已出现,盛行于清;开襟,商代就已出现,盛行于唐宋;连肩袖,是中国最古老的服装结构。面料上,采用传统真丝面料。如宋锦,始于宋代,属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缎,始于明末清初,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纹样上,展示传统纹样的精华。如海水江崖纹,宋代已出现在服装上;万字纹,汉代已应用于服饰上。工艺上,采用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如宋代就已使用的盘扣,盛行于清代的镶滚等。色彩上,选用了故宫红、靛蓝、孔雀蓝、深紫红、金棕、黑棕等厚重大方的传统色调。
“新”代表的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例如海水江崖等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使其更便于传达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美好寓意。“礼”代表的是中国礼仪文化。在款式上,既严谨、庄重,又包容、大气;在纹样上,既寓意吉祥,又华而不炫、贵而不显;在色彩上,既喜庆、热烈,又纯正、时尚。整体上气势恢宏,仪式感强,表达了中国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之道。
设计师吴青青介绍,整个领导人服装将会呈现的是简单、低调、包容的风格,这是从无数套方案里经过核心团队筛选出的最终风格,既要符合大国风范,又要以文化底蕴为基础,比如会用传统手工艺、面料、刺绣、盘扣来体现,以中国元素为主,但也会做相应的减法,重点突出,和现代服装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