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沈丘县是农业大县,抓好粮食生产对于稳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沈丘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千方百计挖掘土地增产潜力,真正实现了“粮食面积不减,单产逐年提高,总产连年增加”的目标。2014年,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10.34亿斤,夏粮单产1020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11年增产丰收。
整合涉农资金项目
统一规划 分类实施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立足沈丘农业发展实际,决定放弃以往涉农资金、涉农项目“撒胡椒面”的方式,及时成立涉农项目整合领导小组负责审查涉农项目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审查中央、省、市涉农项目申报方案;审查县级涉农项目投资计划;确定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等。领导小组由县长刘国庆担任组长,由分管农业部门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按照“资金捆绑、项目打包、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围绕基础先行、项目联动,对涉农项目进行整合。整合涉农资金的范围主要包括:全部或部分使用各级各类财政性资金、双百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政府通过融资方式投资实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
在这一指导方针的指引下,沈丘县先后实施26个涉农项目,涉及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沙河槐店灌区改造项目等。全县已建成高标准粮田“百千万”示范方面积33.5万亩,其中,万亩方15个,面积21.8万亩;千亩方43个,面积4.2万亩;百亩方60个,面积7.5万亩。示范区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目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土地管理组织化
经营规模化 农业高效化
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大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应。发展农村规模化经营,实质上是改变农村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加快土地的流转达到相对集中,优化土地、劳动、资金的组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既可以使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又可提高土地效率。通过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提高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沈丘县采取政策扶持、协调融资、技术服务等积极措施,大力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和粮食种植大户参与土地流转,发展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28万亩,其中,百亩以上规模流转5.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31家,其中,粮食生产类327家。
据了解,全县各示范田夏粮单产都在1260斤左右,邢庄乡孙店行政村李丰来的高产田亩产达1536斤,是沈丘县今年小麦单产冠军,比一家一户种植亩产高出100至200斤。
从今年起,沈丘县对土地流转又出台新举措。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县财政拿出1700万元专项资金
打牢农田水利基础
2013年,全县农建工程总投资1.47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1.30亿元,县级投入1700万元。全县新建桥梁267座,维修桥梁9座;新建、维修进退水闸6座;新建倒虹吸3座;新打配套机井435眼,潜水泵智能控制器435台套;清淤干支沟渠116.35公里,清淤整修田间斗渠489.79公里,干渠渠道护砌3公里;低压电力配套35个台区(配设100KVA变压器35台,新建变压器房35间),地埋低压线缆154.8公里。
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2013年度的沈丘县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重点县建设项目区位于刘湾镇,涉及郝庄、营坊等14个行政村。工程总投资2968.24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200万元,省财政资金1200万元,市配套资金240万元,县配套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与投劳折资88.24万元。规划建设总面积3.0067万亩,项目区受益总人口29132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小型水源工程(新打机井435眼,配套200QJ32-26/2型潜水泵435台,机井保护装置435座);田间灌溉工程;排涝疏浚工程及配套建筑物(排涝疏浚107.705公里,生产桥257座,其中新修248座、维修9座,维修水闸2座)。此项工程可新增灌溉面积2.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9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61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41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156.35万m3;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99.6万斤,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57.73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22.66元。
二、沙河槐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12年实施的沙河槐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属于跨年度工程,总投资38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800万元,省级配套420万元,市级配套280万元,沈丘县财政出资300万元。建筑工程2823.53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19.97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64.13万元。
三、克服财政困难,挤出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2013年,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资金500多万元,对承担着洪山、刘湾2个乡镇除涝灌溉任务的常胜沟再次进行清淤疏浚治理。为证洪山乡南部灌溉补源,投入资金80多万元,对全长7.69公里的杨马支渠进行彻底清淤疏浚;投入资金50多万元,对新安集镇二干渠进行清淤疏浚。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
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沈丘县以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积极采取措施,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思路,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为目标,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自愿结合,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截至目前,沈丘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60家,其中,全国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两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786人,服务农户275000户,从业人员1248人 ,拥有机具 3367台套,资产总额14695万元 ,作业服务面积137.5万亩,服务总收入4492万元。农机专业合作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其中,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全省有名的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支强劲生力军。
今年“三夏”期间,沈丘县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带动辐射作用,大力推广“订单机收”服务模式,引导农机手与农户签订小麦机收合同,实行连片作业、统一收割,订单机收面积超过70%。全县共投入小麦大型联合收割机2800台,101.4万亩小麦于5月29日至6月6日全部收获完毕,夏粮机械化收获率超过99%。
在开展机械收割的同时,沈丘县不断推广新型农机具,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综合利用。一是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广小麦秸秆打捆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玉米收获机械。二是农机局集中采购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机500台,为农机户免费安装。秸秆粉碎还田机的推广使沈丘县麦田秸秆还田率超过60%。三是以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推行小麦秸秆打捆收储技术。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突破秸秆“收集难、储存难、运输难、成本高”的瓶颈,从根本上杜绝了秸秆焚烧现象发生。
推广良种良法配套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引导农民科学种田。近年来,沈丘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和中老年人。由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群众主要依靠经验从事农业生产,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生产难题,沈丘县依托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积极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小麦备播期间,发布全县小麦主导品种,重点推广众麦1号、周麦22、豫教5号等优质高产品种。小麦主推品种、小麦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主推技术入户率超过98%。
为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沈丘县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田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小麦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县农技、植保、种子、土肥等各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小麦生产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4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亩产均超过1300斤,较周边大田增产效果显著。2014年,全县累计培训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负责人等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次;印发麦田管理各类技术明白纸50万余份;举办电视专题技术讲座4期;召开农村广播会500余场次;发送手机短信10万余条次;录播《农技之窗》电视科技栏目3期。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真正把小麦科学管理、抗灾防灾、高产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沈丘县认真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业抗灾减灾等强农惠农资金,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支农扶持政策,鼓励种粮大户、科技能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流转农村土地,发展粮食规模化种植。一是良种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户。2013年,全县小麦良种补贴面积97.1万亩,补贴标准10元/亩,共落实小麦良种补贴资金971万元。二是落实农业抗灾减灾资金。2014年,沈丘县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采取先防后补的方式,把504.5万元“一喷三防”专项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保证小麦“一喷三防”资金得到及时、高效的应用,确保中央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为今年小麦高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鼓励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沈丘县采取政策扶持、协调融资、技术服务等积极措施,大力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和粮食种植大户参与土地流转,发展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粮安天下 周口责任
沈丘篇
策划:韦伟 冯长友
实施:韦伟 程书伟 刘伟
摄影:马铁刚 胡爱中 王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