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灵肖飞
在沈丘县白集镇韦庄行政村,有一条长约3公里的路,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爱心路”、“感恩路”。行走在这条平平整整从村中通往村外的路上,村里男女老少总会念叨起村里74岁的老人韦成见。
20多年来,韦成见老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舍得把钱花在为村里义务修路、补路上,风霜雨雪,坚持不懈。韦成见硬是把长约3公里的从村中通往村外的路修补得平平整整,方便了乡亲们出行。
韦庄行政村地处沈丘、郸城、淮阳三县交界处,以前村里村外都是土路,由于长期没人维修,一直坑坑洼洼。村民们最害怕的就是雨雪天,出门都困难,更坑苦了上学的孩子们。每看到这种情况,韦成见心中都很不是滋味。自费买了扫帚、架子车、铁锨等工具,自觉当起了义务修路员。除农忙时节外,他几乎天天都要在路上转悠,有坑就补,有活就干,即使逢年过节都没有停止过。没想到,他这一干就是20年。
2000年,村里有了“村村通”工程,村里的主干道都建成了水泥路,韦成见老人就开始把修路重点放到那些仍没有硬化的泥土路上。每天吃过饭,他就扛着铁锹到两条路上转转,发现有坑洼就随即垫平;对路面较狭窄的地方,他就在两旁挖土,拓宽路面。在老人的不懈努力下,村里原来仅有1.5米宽的小路,现已“改头换面”变成了近3米宽的平坦大道。
这么多年来,韦成见为修路究竟磨破了多少双鞋袜,恐怕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老人自豪地说:“我已经换了16把铁锨了,路修好了,看着大家走着方便,俺心里感到舒坦。”
韦成见老伴早逝,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没有什么收入,村里为他办理了低保,无生活之忧后,老人修补村路的心劲就更大了,他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2011年,由于重车反复碾轧和大雨冲刷,出村的一条主路上出现了许多大坑,最大的坑能把车轮子整个陷进去,存在着安全隐患。为了村里的学生和村民们的出行安全、便利,韦成见老人不顾年老体弱,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去修路。为了备齐垫路的砖块和砂石料,他往返四五里路去附近的窑厂或翻砂厂收集废弃的煤渣、砖头和瓦片。很多时候,一直干到晚上十来点,睡上几个小时,凌晨两点又起床干活。就这样,他一连17天没歇着才把整条路修补好。
平整路面,边垫边补,韦成见老人仍在坚持着。虽然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已经到了需要别人照顾的地步,但他从不麻烦任何人。韦成见老人说:“活一天,就要为村里乡亲们修路护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