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丘打拼的外乡人中,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是青年才俊,在繁华的都市完成大学学业,到距离家乡很远的沈丘县工作,作为特岗教师分配到乡村学校,把根扎在沈丘,用智慧滋润着沈丘一方水土,为沈丘带来的是知识和希望。
来自江苏省徐州市的朱克星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有几个公司向精通计算机的他伸来了橄榄枝,让同班同学们羡慕不已,然而,朱克星毕业后却选择来到沈丘就业。
“我在车上通过手机上网,看到沈丘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错,在这里工作会有前途。”朱克星说。
2010年,朱克星怀揣着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特岗教师,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纸店镇一中。工作中,他担任物理课和班主任,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出力,倾注心血和汗水把学校的广播站办得有声有色。
如今,朱克星与同年当上特岗教师的董伟丽喜结连理,儿子也有9个月大了,2013年暑假“特岗”合同期满后,他们夫妻二人选择了继续留在沈丘的教师岗位上。
与朱克星一样,老城二中的李艳、留福镇一中的陈静、付井一中的曹晓旭,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都说普通话,因为他们的方言与师生交流有困难,并且他们刚来的几个月里,还用心学习沈丘的方言俗语,他们说,“入乡随俗”,生活中也方便。
李艳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在咸阳师范学院学习的是数学专业,教的是八年级的数学,平时工作比较紧张,每年暑假、寒假回老家,多陪陪父母。河南师大毕业的陈静是新乡市获嘉县人,她说:“作为语文老师,要用快乐的心情打造快乐的课堂,培养快乐的学生。”陈静尝试着利用在外学习的教学新理念推行“快乐教学”,提高老师的“软实力”。
曹晓旭来自安徽省界首市,与沈丘县紧邻,在沈丘工作与老家没有太大区别,一周16节七年级历史课,让她的工作很充实。
“他们都是学校的宝贝儿、振兴教育的希望!”几位特岗教师所在学校的领导对他们的看法如出一辙。
“我会选择留下,继续当老师。”李艳、陈静、曹晓旭都是2011年的特岗教师,到2014年,她们要结束“特岗任期”。当记者问她们会如何选择时,她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
他们的人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而更加精彩,他们的辛勤与汗水将会在沈丘的土地上绽放出烂漫的花朵。(迟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