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面塑,也叫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捏面所需的材料以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就塑造成功了。如今,捏面艺人所捏制的面塑艺术品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重视,流传于乡土间的草根技艺步入了神圣的艺术殿堂。
捏面是种创造性技艺
前不久,记者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素有“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之称的沈丘县老城镇采访。那里的面塑顾家馍因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上锅一馏如新蒸的馍,300多年来备受欢迎,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那里记者见到了年过花甲的捏面艺人赵建成。赵建成说,他家从祖父那辈人开始就在顾氏作坊里做工,掌握了顾家捏面人的工艺。他从12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做捏面人,主要致力于面人艺术造型的攻克,不断开发出具有现代气息的面塑作品,比如“奥运福娃”、“牡丹仙子”、“炎黄二帝”等。他捏制出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等作品获得民间艺术大奖。赵建成说,捏面人的特点是题材广泛、造型独特,并强调表现模拟对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注重写实与夸张手法并举。在面人的造型中,头和身比例皆不相称,头占全长的2/3,身和尾仅有1/3,再经过艺术处理,给人以夸张而无不实之感、写实又无造作之态。在选材上,注意与人们的日常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多带有吉利或喜庆色彩。捏面人最讲究的是技术上的创新,倘若一直传承着祖上的那些老套的捏制方式,而不糅合现代元素,那你的作品就没有市场。
赵建成说,捏面人最讲究的是传神,只有惟妙惟肖的灵动,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捏面人有原色和上色之分,原色是红、绿、黄、白、黑等各色面团,上色是将白面人捏成之后,再用颜料在上面涂上颜色。一般是先捏出一个头型,然后根据彩面的颜色捏出眼睛、鼻子、嘴巴等点缀其上,辅以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面塑工具,一个小巧玲珑的面人就在短时间内成形了。最后,再加插道具,例如老人手中的小拐杖,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成形后,有的还要用到金箔纸,面人的服饰上就有了金光闪闪的效果。面人种类很多,有男女合作种谷收禾的,有新郎送媳妇回娘家的,也有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诸如鸡、狗、马、牛、羊、鱼、龙、虎、鸟等。
捏面人的工序很繁杂
赵建成介绍,如今,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艺人在城乡已经很少见到了,倒是一些民俗展示活动中还能偶尔看到捏面人艺人的表演。赵建成起初学捏面人,完全是传承了顾家馍的工艺。顾家馍作为一种贡品面塑,要经手工揉、搓、捏、掀、挑、弹、捡等72道工序。不仅如此,在半成品馍装进锅里后,还要经常掀开锅盖,逐个检查每个馍的姿势,而且每个馍从出锅到阴干还要一周时间。自己大半辈子都在捏制顾家馍面塑,一种是小白馍,形若葫芦,尖染红点,通体洁白如玉,底部有形似八卦的阴阳纹理,即人们所说的“贡馍”。另一种是小花馍,它在小白馍的工艺基础上,选材于常见的动物、瓜果、花草鱼虫和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然后在馍上涂各种食用色素,其彩绘以勾线和着色相结合,不仅具有淮阳泥泥狗的特征,而且很接近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的色彩。在选用原材料上,赵建成说原料选材远不如以前讲究。那时选用的是黑黏土地里收成的小麦,而且是用石磨磨出的头遍精面粉,和面用的水是河里的活水,所以蒸出来的馍阴干后,质地似石头般坚硬,表面洁白光亮,蒸馏后,复原如初,鲜美如新,还能从馏过的馍上剥下一层状似鸡蛋内膜一样薄的白皮。这正是面塑的精髓所在,工艺繁杂且考究。
赵建成说,面塑在发展传承中不仅具有吉祥、喜庆、富贵的元素,还包容着忠、孝、义等传承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理念融为一体。此外,面人还传承着道教文化精髓。面塑上用朱砂点上红点,上面用桃木梳子按上“七星”印,底部自成太极阴阳纹,在民间有可以避灾、免祸、驱邪的说法。
近年来,赵建成在传统的基础上,又相继开发出“母子青蛙”、“母子马”等寓意子孙满堂的;“猴骑虎”、“猴骑马”等寓意马上封侯的;“凤凰戏牡丹”表示富贵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希望日子过得更加美好的。此外,还有十二生肖系列,以及小刺猬、小鸭、小鹅、小鸟、小鱼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设计的福娃面塑、在2009年洛阳牡丹节展示的牡丹仙子面塑,以及在姓氏文化节上设计的伏羲面塑等,受到中外宾客一致好评。他的作品曾入选“河南民间艺术展”,先后在北京和广州展出。
谈到自己以后的创作,赵建成说,他的手下许多年轻的帮工都是文化传承人,这个行当随着民间艺术的深入挖掘而变得备受宠爱,尤其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以后他将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的模式,让面塑的技术含量更高,将其打造成更高端的民间艺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