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槽集乡王湖行政村有一位年轻干部,在她的带领下,王湖村全村通上了水泥路、修好了水泥桥、清理了沟渠、装上了自来水、村民也住上了小洋楼,说起她,村民们都连声称赞,称她为“菩萨转世”。她就是年仅31岁的美女村支书——赵留花。
“就为争口气,我当上了这个村支书。”
今年31岁的赵留花,1998年从周口卫校毕业后,在周营乡医院工作,2003年回到家乡王湖村任计生专干。
当时的王湖村,桥路不通,干群矛盾重重,是全县有名的上访村。为了改善王湖村的村容民风,石槽集乡政府派得力干部深入到王湖村兼任村支部书记,并挑选、培养优秀的村支书候选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公开选举中,当时27岁的赵留花被推选为村支书候选人。
“那时候,对村支书这个职务有想法的人也不少,他们中很多人都反对我当村支书,私下都说‘她一个小毛孩,胎毛还没脱净,能干成啥事哎,一天也别想干成。’”说起那时候,赵留花很有感触,“我性格非常要强,本来当不当村支书我都无所谓,乡领导找我多次谈话我也没表态,但听了这些话,我就赌上气了,既然村民把我推选出来了,就说明他们对我信任,我一定要争口气,当好这个村支书,干点成绩让那些人看看,我能不能干一天的村支书。”
就为了争一口气,赵留花走上了这条艰苦、坎坷的支书路。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要想村子富,修好桥和路。”
自从赵留花接任了村支书,她每天走东串西,挨家挨户和村民沟通,了解群众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访,赵留花发现村民们最多提起的就是路和桥,于是赵留花决定,把桥路的修建、群众的出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那时的我还很年轻,经验不足,只是有个简单的想法,就是修好桥和路,让村子富起来。”
从那时起,赵留花就成了县扶贫办、交通局、发改委等单位的常客。她不论阴、晴天,没有节假日,奔波于各个单位、部门,风雨无阻,为村子争取开发项目,几年来,电动车就骑坏了两辆。经过赵留花的不懈努力,王湖村的道路一条条的修成了水泥路,桥梁一座座变成了水泥桥。
如今,走在王湖村里,看到的是条条水泥路通向四面八方,村前的老土路修成了7米宽的水泥大道,村里的泥泞小道也成了三、四米宽的水泥路,村里一片整洁、清爽的景象,村民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趟着泥巴出行了。
每次走在村里,赵留花心中都充满了自豪。她最满意的是直通村后的一条四米宽的水泥路的修建。她说:“当时这里只有一条不到1米的小道,甚至连路也算不上。后来我从县里争取到了一个开发项目修理这条路,但是施工队提出没有路基不能修,于是我发动村民兑钱修建路基。那时候这附近家庭条件好点的只有一家叫王子新的老人,他带头捐献了1万元,才真正凑齐了修路基的钱。”
“当时我们买了207车土才够垫好这段路基,凑的钱不够请工程队夯路基,我又发动村民来义务劳动,最后终于夯实了路基,县工程队过来修好了这条水泥路。”
那段时间,赵留花是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条路的修建上,每天白天亲自上阵,像男人一样干着各种体力活,业务上有什么不懂的就趁晚上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家里学习、请教,一段时间下来,赵留花人瘦了几圈,鞋子磨坏了几双。
后来,路修好了,赵留花也俨然成了一名年轻的“修路专家”。村里再修其他道路时,赵留花丰富的经验让各项工程都进行的十分顺利。
装自来水、沟渠清淤,村容村貌大变化。
在解决村民出行问题的同时,赵留花还在思考如何改善村民生活。经过征求村民意见,赵留花发现不少群众都想吃上自来水,于是她向乡政府反映,解决村子安装自来水的问题。经过多次申报、不断争取,在村民的期盼下,自来水安装项目终于落地。
“当时安装一户村民的自来水是135元,也有群众不理解安装自来水管的意义,不愿意安装,结果工程队就只安装了交钱那批群众家里的自来水。”说起当时的工作,赵留花也很无奈,“后来看到了装自来水的便利,没装的村民又要求装上自来水,我又多次和自来水厂交涉,最终以每户500元的价格给所有村民都装上了自来水。”
村干部邵凤丽接过话茬说:“当时老百姓就知道了赵留花的工作都是为他们好,那些开始不配合工作的村民都说:‘跟着赵支书不吃亏,以后再也不干这种拖后腿又吃亏的事,不给支书添乱子了。’”
装好自来水,赵留花又将村容改善放在了心上。那时的王湖村,沟渠年久失修,淤泥堵塞,村民灌溉庄稼也找不到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灌溉问题,赵留花又多次联系县水利局、扶贫办给村里沟渠清淤。经过多次申报、调研等工作,沟渠清淤的农业开发项目也批发了下来。
“清淤工作是2012年底开始的,干了有几个月,但我感觉这工作不比修路容易。工程推进时,毁了沟边路边村民的树和庄稼,村民就堵到我家门口要补偿,大过年的我家门口还堵的出不去人。”赵留花十分苦闷地说,“那时下着大雪,我骑着自行车去乡里反映村民补偿的问题,找各方人员协调,最终谈成了由施工队垫付这笔补偿金。当补偿金发到村民手中,我家才安静下来开始过年。”
那时候的赵留花才29岁,工作的烦闷、群众的不理解让她流下不少辛酸泪,但后来她静心想想,哭是没用的,工作还是要干,干这个支书不就是要为群众做点事让群众认可自己吗,所以她坚持着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沟渠清理好的那天,几个村民直接找到赵留花说:“留花,沟里水通过来了,清的透明,流的顺畅,以前的臭气没有了,以后浇地也有水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群众兴奋不已,赵留花之前的苦闷也随着村民的喜悦全部消失了。
从那以后,村民对赵留花愈发敬佩,赵留花在村里的工作开展也愈发顺利。现在,村民对赵留花充满了信任,有什么需求也都直接找赵留花反映。
“每次到村室开会,路上见到的老人们都会给我开玩笑说‘村室太旧,该修修了,最好修个老年人娱乐中心,我们闲了也有地方去了。’”现在的赵留花美丽的脸庞上闪现着自信,“这些我都记在心中了,也是我下一步工作要做的,我还计划建一个大型综合超市,让我们村变成现代化的小城市,村容村貌与前两年相比有个大转变。”
“村民的期望,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过去的王湖村,贫穷、落后,经济没落,是传统的农业村落。
如今的王湖村,沟清渠通,田地成方,大棚成片,鱼塘点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前村子里的主要收入就是种庄稼,大量的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全村经济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多次召开群众生活会,探讨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开展。不少老党员提出跟着党的政策走土地流转的路子,让村里的劳动力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提出带领大家出去闯一闯,经济收入要比在家种地要提升很多。”赵留花回忆道,“听了他们的建议,我顿时有了工作的方向,将成片的土地流转出去,一些散户的田地可以种植经济作物,这样大量的劳动力就能解放出来出外挣钱,全村经济也能不断提高。”
有了思路,工作的开展也有了方向。赵留花多次外出考察,与各地的土地流转大户交流、学习,最终将几百亩土地流转给了淮阳县的一家种植大户,搭建了成片的大棚种起了反季节蔬菜和各种药材。
赵留花还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群众种植西瓜、洋葱等经济作物,现在王湖村的西瓜已经在全县打出了名气,而西瓜一亩地五、六千元的经济收入,也让村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71岁的老人张同军乐呵呵的说:“我现在几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对合作社我们放心,就像把钱存银行一样,收入还会更多。”几年下来,村子里小洋楼也一栋栋的建起来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了。
现在,赵留花又在和雪荣面粉厂洽谈,将村后的几百亩地也流转出去,协议达成后,王湖村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已完成流转。“下一步,我准备进一步发展合作社,带领村里留守老人做养殖产业,与那些种植大户合作,实现共赢互利,继续带领群众增收。”说起今后的工作打算,赵留花充满了激情,“我的目标就是让村民过上幸福的田园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将心比心,他们需要的就是我要做的。”
卫校毕业的赵留花,在家开有一家小诊所。自从她担任村支书后,白天的时间几乎都在工作上,诊所也无人照看,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坐诊,村民们有了小病一般也都是这时候来找她看病。
一天,村里一家叫王刚领的村民托邻居来找赵留花去他家看病,刚刚下班还没吃饭的赵留花拿起药箱就去了他家。由于王刚领家位置偏僻,赵留花平时也没来过,经村民指路到了他家,看到的却是一片残砖断瓦,那随时可能倒塌的破房子让赵留花震惊万分。
“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个时代还有住那种危房的村民,我是既震惊又心酸。”
赵留花在他家给病人看完病,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还偷偷给王刚领留下了200元才离去。
自此,赵留花将王刚领的家境放在了心上,决心要为王刚领改善生活。她向村民了解到王刚领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儿子在外地很少回来,儿媳妇由于事故造成高位瘫痪,长年卧床,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赵留花多次找村里、乡里的老干部询问如何解决王刚领的问题,后来又去县扶贫办了解危房改造的政策,带着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到王刚领家实地考察、帮助他填写危房补助申请、带动周围村民帮助他盖起了新房子。当王刚领一家住进新房子的时候,王刚领的激动地要向赵留花下跪感谢。
“将心比心,如果是我在困难中,又是多么迫切地想得到帮助呀。其实群众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他们所需要的就是我以后工作要做到的。”赵留花深情地说。
从那以后,赵留花将群众工作放在了第一位,经常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了解群众的生活需求,关心困难群众和残疾村民,多次上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还免费给有困难的村民免费上门看病,做的事多了,不知不觉在群众中传出了“菩萨转世”的美名。
“村民是最可爱的,群众是最真诚的。”
今年3月份,王湖村的村民租车去淮阳烧香祈福,一车人在路上商量:“留花上任以来,做的都是实在事,真是一心一意为村子服务,这几年王湖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要集体为赵留花上上香拜拜神,祝她以后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让王湖一年一个变化,村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这件事传开后,村民都称赞他们做得好、做得对。
赵留花听说此事后,无奈又感谢地说道:“王湖村的村民是最可爱的,这里的群众是最真诚的。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一辈子记在心里。”
在王湖村,提起赵留花,村民们都是赞不绝口。村民安金龙对赵留花是夸个不停:“自从赵留花当的村支书,村里路修好了,桥修通了,我们用上了自来水,生活明显变好了。村里现在的各种扶贫款、救济金也都按照大伙儿的意愿分发给最需要的人,大家都很信服。村里开班子会,干部们从来没吃过公家饭,无论早晚,他们也都在散会后回家吃饭,十分清廉。现在谁家有纠纷了也都直接找她解决,不再乱闹了,谁有困难她也都不辞辛苦帮忙解决。赵留花是个实在人,是个大好人,我们都拥护她。”
“一个女孩子,能将王湖村以前的烂摊子收拾好,变成现在干净整洁、道路畅通、洋楼林立的新面貌,这是很不容易的。”说起赵留花,64岁的退休老干部王淑英也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我们这些老年人都将她当成自己的孩子,看着她每天这么辛苦,我们都很心疼,但看到村子一天天的变化,我们又很欣慰。她是拉车的,我们就是推车的,不论她以后要做什么,我们都会支持她。”
“家人的理解,成为我工作最大的动力。”
刚任村支书时,工作占去了赵留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天忘我的工作,让她没有时间去照顾家庭。丈夫程希望在外地当司机,不常在家,孩子缺少关心和爱护,家里生活是一团糟。家人经常唠叨她在外跑来跑去,家里不管不问,就不能安安稳稳在家待一天陪陪孩子和家人,关心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吗?听了家人的埋怨,赵留花心中充满了苦闷。
“那时候,儿子只要一看见我换鞋准备出去就会问我:‘妈妈,你要去哪里,中午还回来吗?’偶尔去幼儿园看看女儿,孩子也会惊奇地问:‘妈妈,你咋有空来看我了?’每当听到孩子的问话,我对孩子的愧疚之情就涌上心头。看着孩子们乱乱的头发,心里很不是滋味。”谈起过去的家庭,赵留花话语中满是愧疚、无奈和委屈。
随着赵留花工作的成果被群众认可,走在村里,村民都亲热的打招呼,家里有事全村的人都来帮忙,家人对赵留花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她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发展、她的成绩是全村群众的需要,理解了她不顾自己家庭是为了顾全王湖村这个大家庭,对她的态度也在不断好转,婆婆搬来照顾女儿和家庭,在县城的姐姐负责了在西关小学上学的儿子的生活起居。
“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几乎没带过。”如今,家人给赵留花的理解和支持,让她已经能说出这样的玩笑话,“以前都是别人找我出去他们不满意,现在只要有人来找我,家里人就催着我赶紧去。家人的理解,已经成为我工作最大的动力。”
“再苦再累也会继续工作下去,这是责任,是感情,是留恋。”
多年的工作中,赵留花也有过迷茫,有过失落。
每当心情不好时,赵留花就会带着孩子在村口的路上、桥上走走看看,看着自己带领群众辛辛苦苦修好的水泥路、水泥桥,看着村子里整洁的面貌,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听着村民亲切的问候,一种感动和鼓励在心中回荡,一个信念和责任在心中升起,继续为群众工作下去的执着让她心怀希望。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生活中遇到困难,辛苦换来的没有回报时,丈夫程希望曾心疼地劝慰她:“大不了不干了,我带你出去开个诊所,咱俩一年下来也能开个小轿车回来了。何必在村里操碎了心呢?”最后也都被赵留花婉言拒绝了。
她也曾向乡政府递交过辞职信,乡党委书记严坤语气深长地对她说:“留花,如今你在王湖村人民心中是什么位置,你自己清楚,群众更是清楚。村里的群众都说你是菩萨奶奶转世,村民对你的拥护,群众对你的评价,同事对你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困难和辛苦换来的硕果累累,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去年的一个雨天,我去你们村里看项目施工情况,车过不去了,当地群众说,领导你坐车上,我们就是推也让你过去,当时我感动的湿润了眼角。群众对政府的支持和爱护,都是你们平时的工作换来的。连我只是经历了的很少就牢记在心,你好好想想,回头看看自己的每一个足迹,来之不易的成果,你不留恋么?”
赵留花静下心来,想想平日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深深地触动了赵留花的心灵深处,离开王湖的一切,赵留花真是舍不得。她心想,就是自己养了一只小猫小狗,日久还能生情,离开了心里还满是不舍,何况自己努力治理的一个村呢?所以赵留花决定还要继续干下去,因为这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群众们还需要她。
“这条路即使再难、再苦、再累,我也要一直走下去,这是我的责任、我的感情、我的留恋。”(高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