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白集镇刘楼村,绿色盎然、花草锦簇。清澈明净的湖水,处处可见的绿植,宛如一幅景色优美的画卷。这里已成为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大早,住在清风苑附近的村民门保健来到这里晨练, 提起眼前这座景色宜人的公园,他告诉我们,这两年,他亲眼见证了眼前这座坑塘从脏乱不堪到风景宜人的变化。
原来,上世纪80年代,村里部分村民从事皮革加工,留下了“后遗症”:坑塘、沟渠水臭了,鱼死了,荷无了,鸭子不下水了。慢慢地,废坑塘成了“垃圾塘”“闹心塘”。
也正是这座污水坑塘的原因,不知何时,村里流行起了这句顺口溜:“废坑塘、废坑塘,看到废坑塘想骂娘。”一到夏天,坑塘内垃圾堆满坑,臭气冲天,苍蝇满天飞。
正当村民饱受环境之苦的时候,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了,村里加大了对废坑塘的整治力度。刘楼村作为国家级贫困村,有两个坑塘、两条沟渠,水面面积130亩。村里采取向上争取项目、村级投资、社会捐赠等方式,投资380万元,对村南两个坑塘,村东两条沟渠进行“打包”改造,绿化、硬化、美化、亮化,设计了清风苑、园林、步道、廊道、红色故事亭等,不仅成为党风廉政和红色教育基地,而且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尤其是一个个“孝、善、廉、正”小故事,让游人流连忘返。
“现在我们农村(刘楼村)和城市一样,公园、体育场都有,现在真是太好了,天天晚上好多人,几十里地以外的人都带着小孩上这里玩,可热闹了。”村民李天伟高兴地说。
水清了,荷香了,心顺了。刘楼村人脱贫致富的劲头更大了。村党支部因势利导,理顺出了“党支部+合作社+种养加”的经济发展路子。
位于刘楼村的贝尔亮烛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蜡烛科研、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外贸出口企业。2017年,在当地镇政府的引导下,正式入驻扶贫车间,现有员工100余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2名,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口就业难,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等社会问题,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张艳是附近村民,也是贝尔亮烛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自从有了扶贫车间以后,就不用在外面务工了,在家打工,既能照顾家人,也能挣到钱。
刘楼村俊敏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河南省规模较大的从事浅水莲藕种植,生态套种莲藕、马蹄、泥鳅、黄鳝的专业合作社。
据俊敏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单俊杰介绍,目前合作社莲藕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63亩地,平均每亩的收益是每亩6000元,再加上莲藕粉的销售及养殖黄鳝泥鳅的收入,每年收益大概有120万。
现如今的刘楼村在当地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党建为引领,以联村共建为抓手,立足特色产业,夯实农业基础,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有声有色。
“目前清风苑苗木成荫,游人如织,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人和谐的美好场面,今年还计划在刘楼行政村南部规划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让水永远清下去,让景永远美起来。”白集镇镇长王瑞杰信誓旦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