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沈丘 > 沈丘要闻 > 正文

一颗善心济困厄——记河南旷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丘县工商联副主席谢文珍

来源:周口日报     时间:2015-09-09     点击数:6622

河南旷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丘县工商联副主席谢文珍在办公桌前。

谢文珍在自己捐建的前谷营小学内为孤寡老人捐献钱物。

    □记者 韦伟 通讯员 张震 王祥宇 肖飞

  关爱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关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人看到希望;关爱是一场滋润大地的甘霖,让已枯竭的心灵得到滋润。善心善举是人们心中永恒的感动。服务大众、热心公益的谢文珍,数十年来一如既往,处处给人温暖,给人阳光,关爱着身边的人。

  出生于1954年的谢文珍,是沈丘县老城镇前谷营村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18岁的谢文珍走进向往已久的军营。经历了11年的军旅生涯,1981年转业到地方,被安排到沈丘县粮食局工作。走上工作岗位,吃上“商品粮”的谢文珍让同村人羡慕不已。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企业明显感到“铁饭碗”变成了“瓦饭碗”,随时有摔碎的可能。当时已在沈丘县留福镇粮管所当经理的谢文珍敏锐地感觉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汹涌洪流势不可挡,只有参与市场竞争,才是唯一出路。

  机遇属于聪明的人,更属于敢于尝试的人。多年的军旅生活和工作经历促使谢文珍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3年他辞去“铁饭碗”,开着一辆半旧的“延安”牌汽车只身闯进了上海,开始自己的运输事业。

  经过艰苦奋斗,谢文珍积累了财富,成为了上海运输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出生贫穷农家的谢文珍,致富后没忘记乡邻,没有忘记社会上孤寡老人,没有忘记贫困的群众。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家乡,谢文珍总是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化解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为贫困群众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次机缘,许下一生诺言

  “我捐献30万元……”日前,由沈丘县委、县政府举办的秋季助学活动现场,谢文珍又一次慷慨解囊。连谢文珍也记不清这是他多少次捐献。

  “做慈善事业,是受到上海豫园城皇庙一副楹联启发……”9月1日面对记者的采访,谢文珍说:“1995年一位老乡到上海玩。那时候穷,我只能领着他到豫园、城皇庙转一转。”

  就是这一次领老乡转一转,也是谢文珍到上海后第一次去游玩,城皇庙庙门上的楹联一下子印在他的脑海里。楹联是这样的——上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下联: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城皇庙里香火缭绕,人们虔诚地顶礼膜拜。中国最传统的信仰——一心向善气氛浸润着每一个人,心里顿觉无限舒服。

  回去后,谢文珍仍念念不忘那幅楹联,在心中仔细嚼味。

  “这副楹联的意思就是多做好事,帮助别人,就是毛主席常说的‘为人民服务’。”197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谢文珍,从这副楹联中品出了真意。谢文珍在心中暗暗许下一个诺言:有生之年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做一个好人。

  从此以后,谢文珍踏上了慈善事业之途。

  一心向善,迎来无上荣誉

  初到上海的几年里,谢文珍的生活十分艰辛,但当地政府组织企业家为贫困群众捐款时,他积极响应,从不宽余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钱,给宝山区弱势群众捐款捐物,并到宝山区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随着谢文珍的物流生意越来越好,他对弱势群众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2003年上海宝山区遭受“非典”事件,谢文珍立即拿出5万元人民币,捐献给抗击“非典”的一线人员。同时还向宝山区敬老院、上海红十字会等捐款捐物,合计达50多万元。

  2003年至2005年期间,谢文珍又拿出数十万元,资助73名贫困大学生和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谢文珍说:“企业创业阶段是小家。企业有了规模和效益,就应首先想到国家这个大家。没有大家何来小家?企业发展壮大多创效益的最终目的,体现在为国家服务。”

  谢文珍的善举受到了宝山区委、区政府的表彰。2005年9月,谢文珍通过上海宝山区委、区政府被推荐为上海慈善企业代表,后又被上海市工商联推荐,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慈善工作表彰会,被授予“爱国慈善家”荣誉称号,并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在上海考察时,曾为谢文珍题词:为上海作贡献,为家乡争光彩。

  从农村出来的谢文珍,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为改变家乡面貌,改善家乡儿童学习和生活环境,2007年到2011年间,谢文珍分批向家乡捐献50万元,给自己的村庄修了柏油路,重建了标准化的村小学,修建了操场、购置了体育器材。从此前谷营村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不仅对自己工作的地方上海、家乡沈丘弱势群体给予关注,对全国各地同样是有难必帮,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2008年“5·12”汶川地震,他捐款30万元支援灾区重建;2009年初春的南方冰灾,他捐款10万元支持抗灾;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他捐款10万元慰问灾区。

  在这一次次的捐助中,谢文珍那助人为乐、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和扶弱助贫、慈悲为怀的高尚情操,像一股暖流流淌人们心间,温暖着许多谢文珍也叫不出名字的人。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谢文珍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尽自己最大努力做慈善事业。几十年来,他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始终关注民生,关心灾区,关爱贫困人群,把爱洒向人间。

  付出真心就能得到诚意。9月1日,记者在谢文珍的办公室看到荣誉架上摆满的各式各样的奖杯,墙上挂满了锦旗。更让谢文珍感到欣慰的是,每逢过年过节等一些特殊的节日,谢文珍的手机总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祝福短信和亲切问候,总是会有一封封来自各地的信件被寄到这里,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与感激。谢文珍每每读起来,总能感到收获的甜蜜。

  一意前行,播撒无限爱心

  2008年,在上海打拼多年的谢文珍决定回到家乡发展,以实际行动回报桑梓。

  刚刚回到家乡,谢文珍就遇到了一件事。当年沈丘县市政工程尚德路修建时,建桥、路沿石等附属项目,不在当年800万财政专项资金内,缺口300万元。谢文珍得知后,主动向政府提出由他先垫资来确保项目的顺利竣工。

  “尚德路10年了,从来没出现过质量问题。”谢文珍说,作为一名外出多年的游子在家乡做工程,他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融入到了整个项目当中。他信心满满地说:“我敢说再过10年路基也不会有大的问题。”

  谢文珍对自己的事业执著,对慈善事业同样执著。谢文珍刚回来不久,就加入到当地的慈善事业中。每年的扶危济困“一日捐”活动,谢文珍总是第一个响应,在所有捐款者中他捐的最多。

  2008年,谢文珍回到家乡发展的第一年冬季,就向困难群众捐赠面粉80吨、毛毯500条、大衣300件、棉被200条,价值200多万元。2011年,谢文珍定向捐资40万元,用以解决沈丘县三所高中及槐店镇回民中学在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服装和生活问题。在2011年至2012年,谢文珍看到整日为城区群众服务的环卫工人非常辛苦,就出资为800名绿化工人每人捐一件马甲;为全县1200名环卫工人和绿化工人每人捐赠一双棉皮鞋、一件棉大衣。

  谢文珍对困难群众的帮助遍及每个角落。养老院有他每年送来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对口帮扶的低保家庭里许多用品都是谢文珍亲自购买的;他的公司里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工人逐渐富裕起来;特别是那些考上了大学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更让谢文珍牵挂。为此,谢文珍每年都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倡导的金秋助学活动,为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捐款,帮助他们顺利走进象牙塔。

  据粗略统计,自2008年回到家乡发展后,谢文珍在各类捐款中,平均每年有50万元。

  面对记者的采访,谢文珍微微一笑说:“我是赶上了祖国发展的好时候,自己富裕后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是应该的,也是一个企业家应尽的责任……” 

  执一念,坚而行。谢文珍一路走来,播撒了无限爱心,温暖了许许多多人的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谢文珍在自己做慈善事业的同时,广泛动员他所认识的工商界人士参与。目前,许多工商界人士受谢文珍的影响,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谢文珍在自己富裕后,不忘社会责任,倾心帮助别人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他本人也因此先后受到中央、省、市各级政府表彰,先后获“爱国慈善家”、 “全国优秀公益人物”、 “河南省优秀工作者”、“ 河南省杰出企业家” 荣誉称号。谢文珍还被推荐为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副主席。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