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临沈丘,潮涌沙颍。这个秋天,沈丘县产业集聚区主旋律更加激扬,人们感受着这里的鼓点激越。
秋临沈丘,硕果累累。这个秋天,沈丘县产业集聚区主基调激情唱响,人们享受着这里的丰收喜悦。
这是一个个由项目集聚铸就的恢弘场景:美国好时公司投资50亿元的亚洲最大巧克力制造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河南迈特新能源科技项目开工兴建……
这是一组组用数字谱写的跳动音符:2012年,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16家,规模以上企业7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5亿元,实现税收2.56亿元,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
一处处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传递着沈丘急切奋进的足音。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澎湃大潮,正在开启沈丘美好明天的崭新画卷。
“一区两园”:
齐头并进催生“沈丘磁场”
在沈丘县,凡是到产业集聚区参观的人,都会感到热血沸腾。“一区两园”布局恢弘,园区建设美丽如画,食品加工特色独具,电子产品跻身高端,聚酯网业放眼世界。产业集聚区引发的磁场效应,正以其独特的项目吸引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率和未来成长性,领跑着沈丘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撬动着沈丘经济的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一区两园”,其中南区为综合加工产业园,北区为聚酯网特色产业园。
该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努力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主导产业,整合提升聚酯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形成食品、聚酯网和光电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四项指标综合排名在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位居前40位,全市第1位。今年1月至6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74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29.63亿元,同比增长27.5%,上缴税收1.6亿元,同比增长27.4%,先后被评为中国聚酯网之乡、河南省招商引资食品特色产业园、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食品类)示范基地、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招商引资:
要素红利激发“沈丘磁场”
沈丘县在发展产业集聚区过程中,有意识地引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沈丘资源要素优势、区位优势,提出了“产业链招商、大项目引领、临港招商”的思路,把目光锁定在行业龙头企业上,把资源集聚到引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和关联度高的好项目上,抓大引强,招商选资,趟出了一条“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沈丘从省际边缘变成了对接华东经济区的战略前沿,内陆劣势变为内生优势,要素优势加码沈丘。要素红利,因变局而凸显。沈丘,在招商引资中的要素优势愈加显现。
“劳动力成本下降了1/3,但是产品品质直通率却提高了不止1个百分点。”从深圳转移到沈丘的凯旺电子老总陈海刚用“一升一降”来验证沈丘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劳动力又缺又贵的压力让凯旺电子不得不挥师北上。“东部的劳动力没有优势,西部的物流没有优势,中部的其他地方或者在配套或者在别的方面,没有这里好。”陈海刚向记者谈出了他回沈丘发展的感受。
这家从事通讯设备线缆组件等电子产品的企业,从深圳移师沈丘短短几年,从2012年的300万元税收,到预计今年可完成1000万元的税收,要素红利的作用正日益显现。目前,全球每10部中兴手机,就有9部手机的数据线是沈丘生产。
沈丘能给的要素红利,决不仅是凯旺电子所倚重的用工成本,一个更大的要素红利,是内需市场的锋线随着产业转移从沿海西渐,沈丘的内陆劣势加速转变为内生优势。
但在现代经济格局中,通达之便不仅依靠地利,更有赖顺畅迅捷的交通。
近年来,沈丘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网、沙颍河航运、距离郑州航空港两小时的综合交通优势不断发酵、延伸。地利,意味着运输半径的缩短;交通底盘的锻造,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下降。
穿城而过的沙颍河,让沈丘开始在推进临港经济上进行探索。
从水路把货物运出,吨/公里仅6分钱,物流成本要比从公路出货便宜很多。这对于制造业而言,不得不说是巨大的利差。而这个利差,将会随着内需市场的开发日益加大。追随着郑起集团的步伐,河南天源环保港口物流、河南迈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因为红利效应落户沈丘。
“目前,到沈丘来考察、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以前我们担心没商可招,现在我们发愁没地可用。”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谈到该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既感到兴奋,又觉得被“后顾之忧”困扰。是的,这变化的背后,既是发展的跨越,又是困扰的紧逼。
产城互动:
公共服务红利提质“沈丘磁场”
“如果说发展工业是做‘增量’文章,那么,发展服务业就是‘提质’的点睛之笔。”沈丘县政府县长刘国庆表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关键取决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坚持以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和支撑,以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按照积极建设新城区、逐步改造老城区、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文化教育园区的“四区互动”城建格局,城市建设与产业经济同步发展,文化底蕴与发展潜力同步积聚。皇甫立新告诉记者:“只有让产业更加依附于城市,让城市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才能使产业和城市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
坚持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共进,在产业集聚区与城乡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在产业集聚区的重要节点上,规划设计有服务业项目,使基础设施无缝对接。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两栋3万平方米的小户型职工公寓楼和专家公寓楼,两栋5万平方米、720套农民工廉租公寓楼主体已经完工。项目建成后,既拓展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空间,又促进了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优化环境:
环境红利加码“沈丘磁场”
环境是“气候”,企业是“候鸟”,产业转移就是“候鸟迁徙”,哪里气候适宜,它就迁徙到哪里。
沈丘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胡恩勇说:“企业发展就像小孩的脚,政府的服务就像给企业的那双鞋。脚长大了,鞋也要做大。鞋是不是舒适,只有脚才有发言权。”
如何让鞋子更合脚,如何激发企业活力?政府、企业都在反思。
激发发展活力,要求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把错放的手放回口袋。
过去,一个投资项目,没有10个以上的部门审批,很难批准;没有一年的审批时间,很难落地。这种状况不改变,最大的创业创新激情也会消退,最强的经济活力也会散失。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改善环境,沈丘从制度着手。
县委提出允许干部工作有失误,不允许干部不干活,火线优选干部,对能干事、干成事、勇担当的干部优先提拔,让庸官、懒官没有出路。
走进宽敞明亮的沈丘县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大厅,工商、地税、土地、房管、人社、民政等46个县直部门的服务窗口一应俱全。现在企业不出产业集聚区,就能把事办好。
企业办理各种证照和审批手续,属县直部门的收费项目,只收工本费;集聚区内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实行社会化服务。
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集聚区管委会主动预留建设用地、联系银行贷款;对有政策性扶持的项目,有关部门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对口扶持资金;对境外、省外资金投资到集聚区内形成资产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给予75万元至1000万元的奖励。对企业家反映的拆迁、道路不畅等28个突出问题,该县不到两周已经解决15个,一个月内28个问题基本解决。
环境红利,因效率而弥珍,因创新而释放。得益于这样的体制机制创新,沈丘县一批批企业得以孵化、壮大。得益于这样的体制机制创新,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49%,税收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27.4%,安排就业2.8万人,同比增长26%。
今日沈丘,世界眼光,正在释放潜能,成就梦想。(孙智 李凤霞 韦伟 郭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