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士兵从入伍到退伍,短短两年时间,却要面临两次重大人生抉择:一是参军入伍,实现报国梦;二是退伍返乡,实现创业梦。随着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变革大潮,就业创业竞争日趋激烈。2011年11月,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出台后,自谋职业成为安置主渠道,“操场”与“市场”对接性不强、就业率不高等问题愈发突出。河南省沈丘县探索扶持退役士兵创业新模式的做法值得借鉴。
41℃!42℃!43℃!今夏,节节飙升的高温旱“烤”中原!
51万!9万!20万!这分别是再创历史新高的2013年河南高校毕业生、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和普通中专毕业生人数,面临就业高温“烤”验。
8月中旬,从沈丘县传来的两组有“热度”的数据,却让人为之振奋:适龄青年报名参军应征者已达1252人,是征集任务的3倍;3年来,该县退役士兵就业率达到96%,实现了“入口”火热与“出口”顺畅的双赢。
工人有工会,青年有团委,妇女有妇联,残疾人有残联,能否为退伍兵打造一个体系化服务机构?
“服务中心”为创业梦搭设平台
“俺当兵时胸带红花,敲锣打鼓,尽完义务回来后却成了‘没娘’的孩子!”
“工人有工会,青年有团委,妇女有妇联,残疾人有残联,咱退伍兵咋没自己的组织呢?”
“都说退伍军人优先,我想开个饭店,仅工商、税务、卫生等公章就要盖10多个,两个多月执照还没办下来!”
2010年12月的一天,10多名退役士兵穿着卸去领花、军衔的绿军装,到县政府门口“反映情况”。
退伍兵的话虽带刺儿,却也在理。
这一幕,现场接访的该县人武部政委秦岭至今刻骨铭心。
“退役士兵曾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过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那天夜里,原县委书记杨永志办公室的灯光亮到很晚。沈丘军地的决策者在思忖一个时代命题:沈丘是出兵大县,30年来共接收退役士兵2.2万人,如何为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建造一个“家”?
2011年8月1日,建军节。沈丘县成立了“退役士兵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常设机构,由县政府主管、人武部协管、民政局主办、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事业编制7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各1名,办事员5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退役士兵在返乡的第一天,就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秦政委告诉记者:他们推行“1+6”服务新模式:以政策宣传、就业安置、创业帮扶、组织培养等为主要职能,开设退役士兵办事服务大厅、多功能展示厅、服务网站和服务热线,并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34家大型企业设立56个退役士兵服务站,形成上下贯通、体系完备的服务网络。
记者看到,900平方米的退役士兵服务中心里,办事大厅、多功能展示厅和窗口区、休息区、阅览区一字排开。服务中心主任徐东介绍:“我们对人武部、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服务职能进行‘组装’,工商、司法、城建、农业等12个部门的行政服务在这里集中办理,进行‘一站式服务’。”
曾多次前来指导的省军区政委周和平认为:此举走出了一条服务中实现管理、培训中实现就业、组织中实现作为的退役士兵服务新路。“这一做法符合时代潮流、适应形势需要,利国利军利民。”
退役士兵返乡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职业转岗、技能对接,如何在岗前培训中实现漂亮转身?
“培训超市”为创业梦加油助力
“我这里客户很多,天天跟打仗似的。”8月7日,沈丘县城繁华地段的一家电脑维修店里,人来人往。29岁的店老板李明军在柜台间来回穿梭,指导店员进行维修,忙得满头大汗。
一位客户对记者这样评价小李:非常能吃苦,技术很过硬。
李明军的“非常能吃苦”,源于两年军旅岁月的磨砺;而“技术很过硬”,则得益于在该县服务中心组织的电脑培训。
3年前的今天,这位退伍兵还在多处求职,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李明军来到服务中心。很快,服务中心联系了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电子维修中心,对李明军免费进行了一年多的系统培训,并帮助他开了一家电脑维修店。
退役士兵返乡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就业创业。周口军分区政委张保旭介绍:2011年11月,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出台后,自谋职业成为安置主渠道。但“操场”与“市场”专业对接性不强、就业率不高。
记者看到这样两组数据:该县行政编制人员共2100人,目前已“过饱和”,县域内没有国企,均为集体和私营企业,“僧多粥少”矛盾突出。2011年前的5年间,非农业户口士兵安置率为54%,实际在岗率为37%,178人因工作安置、待遇享受问题上访。
“在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退役军人社会化问题已转化为二次专业化问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振杰说:如何实现退伍即入学、培训后就业是当务之急。
“我们‘点菜’,政府‘埋单’!”退役士兵形象地比喻培训新模式。服务中心按照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推行“市场—需求—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设置专业型、大众型、经济型三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满足多种口味。
“培训+引导”,服务中心与返乡退役士兵逐个谈心,讲清就业形势和现有政策,鼓励他们树立正确择业观;“培训+政策”,将免费培训对象拓展到10年内,依托技校、就业培训中心等4家机构,开办汽车驾驶、计算机、钳工等18个专业课程;“培训+订单”,服务中心与富士康集团、上海金丝猴集团等21家企业单位签订用工协议,定向培养、订单培训、专业对接;“培训+推荐”,设立“岗位银行”、“人力资源库”,每年召开3次退役士兵就业招聘会,每季度发布6条就业信息手机短信。该县目前培训退役士兵1230人、推荐就业2175人、帮扶创业379人。
缺资金、少技术、无经验是退役士兵创业的三大“门槛”,如何铺好创业之路?
军地扶持为创业梦指引航向
记者眼前这位26岁的苏林林,给人印象是个阳光大男孩。如果不看他递来的名片,还真想不到,小伙儿是一家拥有几千头生猪规模的养殖场老板。
3年前,苏林林回到家乡后做过销售、搞过养殖,在团里比武场多次摘金夺银的他,创业路上却屡走“麦城”。前年7月,他准备投资200万元建养殖场,除了资金缺口50多万元,经验和技术也是一个大难题。困顿之中,苏林林向服务中心求援。服务中心及时帮助他向县畜牧局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和政府贴息贷款,免费为养殖场安装了近万元的监控设施,赠送了一台价值上万元的饲料机,并指派技术员常年为养殖场进行免疫指导。第二年,苏林林就赚了60多万元。
就业不易,创业更难。和苏林林一样,缺资金、少技术、无经验是退役士兵创业的“拦路虎”。记者在县政府看到一张张扶持退伍兵的“创业清单”:
——建立退役士兵创业帮扶机制,每个县直单位与非公有制企业重点帮扶1—2名退役士兵,全县设立45个帮扶联系点,使200余名退役士兵受益。
——每年设立100万元“退役士兵创业基金”,将小额贷款额度由5万元提高到8万元,期限由一年延长到两年,先后发放创业贷款190万元,为28名退役士兵解决资金难题。
——该县司法、城建、农业、民政、工商、卫生、科技等13个部门联合出台16项政策规定,提供全方位支持,开办技术夜校25次,组织专家讲座30余场,帮助162名退役士兵成功创业,有13家企业成为当地知名品牌后,又吸纳650多名退役士兵就业。
退役士兵“手拉手”活动,在当地传为美谈。服务中心组织部分先富起来的退役士兵采取结创业对子、联合经营、吸纳就业等形式带动战友共同致富。付井镇九里村退役士兵苏志文,创建年产值1500多万元的祥云食品有限公司,先后安排90名退役士兵入厂工作。该县前年返乡符合城镇安置条件的453名士兵,只有62人要求政府指令性安排工作,其余全部选择自主创业。
仅扶持退役士兵创业,县财政每年要支出400多万元。财政盘子就这么大,各方面都要用钱,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着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有人觉得不值。
“账不能这样算。优待退役士兵,一头连国防,一头系民生,这笔钱花在他们身上,值!”新任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这样认为。
周口军分区政治部对160名沈丘籍士兵问卷调查显示,普遍认为此举激励了应征的、稳定了服役的、温暖了退役的。“八一”前夕,河南省军区政治部、省民政厅向全省推广了这一做法。(冯春梅 魏联军 焦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