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沈丘 > 乡镇动态信息 > 正文

李老庄乡后湖村:翰墨飘香农家院

来源:本站     时间:2018-06-12     点击数:5669

    “搬掉麻将桌,摆上写字台”、“晴日白天耕种,雨天夜晚读书”、“奉献互助文明创新”这是一种“后湖精神”, 这种“后湖精神”由“后湖文化”所催生。

    六月风光后湖天,金麦飘香阡陌间。书墨飘香农家院,传统文化世代传。6月9日,笔者慕名来到了后湖村。

    “后湖文化”影响了一个人

    后湖村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的沈丘县李老庄乡,全村1300人,421农户,村民们以种植农业为主。自2015年4月成立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以来,全村迅速掀起了读书、练习书法的热潮。年龄最长者93岁,年龄最小者只有3岁。他们白天务农,阴雨天读书、练习书法。因其翰墨飘香,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子。

    进得村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块“文化墙”,由马立新、付永才、张健3位农民书法爱好者攥刻的《兰亭序》、《赤壁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外醒目。

    68岁的书法爱好者马庆成告诉记者,后湖村紧邻毕卓故里安徽省鲖城镇,村南八公里是姜尚故里姜寨集村,西北与商丞相比干墓遗址侯三冢接壤。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多年来,后湖村虽然贫穷落后,但是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刮日晒、饱经沧桑,白天干活、晚上练字、农闲操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湖文化”。

    这种“后湖文化”影响感动了一个叫马奔的年轻后生。少年时,他在父亲的带领下,跟随村里的书法老师学习,耳濡目染,艺术的种子就在他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1988年,高考名落孙山的他,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从后湖的田埂上走出家门,凭着一腔热血、一手好字、一份坚毅,走到了京城,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创办了《书画名家报》。

    2015年的4月28日,“书”业有成的马奔,为反哺家乡父老,在李老庄乡后湖村成立了“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开创了在农村成立“文化俱乐部”的新纪元。以此催生新的“后湖文化”,为村里书画爱好者打造一个“书画读书的精神乐园”。

    “后湖文化”带动了一个村

    于是,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家家摆上写字台,白天操起锄头种地,夜晚拿起毛笔舞文,学习传统书法。新的“后湖文化”也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变化:以前农闲时节,大家聚在一起侃大山、打扑克;现在却是一家大小齐上阵,男女老幼练大字。

    笔者走进被乡亲们誉为“猪圈里的墨痴”马庆宣家里,今年68岁的马庆宣,正在书写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在他的家里,有两套“书法工作室”,一套在家里,一套在离家不到1华里的养猪场。

    “就是再忙再累,我每天也要写上几幅,不写夜里睡不着觉。”说话间,马庆宣向笔者显摆由马奔奖励的毛笔和宣纸。

    在马庆云“书法工作室”,马庆云正在临《兰亭序》。60岁的他是老牌高中生,从小就写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是马奔的三叔,也是马奔的启蒙教师。就是在他的启蒙下,马奔深深地爱上了书法。然而,为了生计,他远走甘肃兰州收破烂,一走就是十三年。

    “虽然收破烂间隙也忘不了练字,但顾不上家,在外漂泊的日子不是个滋味……”马庆云动情地说。

    2014年年底,马庆云返回家乡。那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和侄儿马奔、马立新“三人组”,为“后湖书法”事宜,进行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密谈,最终达成了创办“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的共识。村里成立“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后,马庆云在村里第一批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工作室”。在自己练习书法的同时,为大家伙儿指点迷津,俨然成为了村里的“编外教员”。

    “有时站着写字累了,就躺在床上歇会儿看看书。”马庆云说, “书法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

    随同记者采访的村主任马劳动,向记者谈起自己的书法“趣事”:他以前也爱打麻将,妻子管不住,整天不给他好脸看。自从创建了“书法工作室”,戒了赌,天天写上几幅,妻子的脸色从此多云阴转晴天。

    最有“传奇色彩”的当说村民马庆丰。今年68岁的马庆丰,以前有爱打麻将的癖好。因为打麻将,他和家人没少生闲气。输钱不说,因长时间在牌场抽烟和吸“二手烟”,患上了腰疼病和气管炎。开始练字后,戒赌戒烟,加之年轻时有点功底,现在的书法已相当不错了。家庭和睦了,而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的腰疼病和气管炎毛病没有了。

    如今,他的儿子马卫华、已出嫁的女儿马彩霞、孙子、外孙女,在他的“感召”下,开始练习书法。

    在68岁村民马家云的二层楼上,记者看到两套书法室。马家云说,左边的是自己的书法室,右边的是9岁孙子的书法室。马家云练字时,孙子常常在一旁观赏,耳濡目染,加之每逢节假日、双休日到中国乡村俱乐部学习书法,现在已练的有模有样了。

    如今,后湖村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逐渐发展壮大,每家每户书香盈门。现拥有农民书法工作室102个,每户藏书200余册,总量突破10000余册。马立新、马庆云、马庆宣、马家云四位农民书法爱好者被中国书协吸收为“中国榜书书协会员”。

    时下,占地120平方米的书画装裱室正在兴建中。“我们练习书法绘画,不但修心养生,还要让我们的书画作品通过装裱嬗变为生产力,卖上好价钱,‘绘’出好‘钱’景,助力乡村振兴。”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部长马立新饶有兴趣地说。

    为提升村民的书画水平,马奔建立了“文化俱乐部群”,入群的201名书画爱好者,每天把“作业”晒在群里,马奔“遥控辅导”。同时,邀请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前来进行公益书画培训2次,受训人员达800多人次。如今的后湖村,已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懵懂娃娃,提笔可书可画。

    “后湖文化”催生了“后湖精神”

    “现在后湖村大人小孩都喜欢上了练习书法,全村找不到一个打麻将的。‘搬掉麻将桌,摆上写字台’、‘晴日白天耕种,雨天夜晚读书’已成为一种‘后湖精神’”李老庄乡党委书记于燕告诉笔者。

    为倡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树立正确的文艺方向”的精神理念,后湖村书画爱好者先后开展了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法作品征集活动,精选出19位农民的38幅优秀书法作品,分别刊登在《新沈丘》、《书画名家报》、《光明网》、《中国艺术报》和《新农村杂志》上,极大地提高了后湖村书画爱好者的精气神。

    “‘后湖文化’是服务群众的。”马奔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下,乡亲们的境界提高了。今年春节期间,后湖村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开展了“万家鸿运进农家活动”,30多名书画爱好者为豫皖两省的1万多户群众义写春联10万多幅。今年3月,以后湖村60多名书法爱好者为李老庄乡“希望之家”小学捐款16000元。由20多名曲艺爱好者组成的后湖村“腰鼓队”、“曲艺队”,已为群众义演100多场次,把党的好声音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后湖精神”是有生命力的。为让这种精神更有张力,乡村大戏楼、文化大广场、曲水流觞园、文化碑林正在筹建中。

     在“后湖精神”的影响下,如今河南省的平顶山、周口市、安徽省安徽省鲖城镇等地市的书画爱好者,纷纷“恋”上了书画,或来俱乐部,或入群,学习、交流、切磋,成燎原之势,豫皖大地刮起了最炫书画风,“后湖精神”之花将会开遍附近的村、镇、县,逐步形成一木不成林、百花才是春的繁荣景象。(王向灵 马称心 马国勤 吕秀霞)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