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哩是----”一群小朋友跟着沙河大鼓传承人王振山一板一眼的演唱着。在北杨集乡林寨文化大院内,一群十岁左右上午孩子在四个活动室内学唱大鼓、坠子、快板、道情等不同的曲种,这是我县少年曲艺班学习的一个场景。
2015年7月31日, 我县的“中国曲艺之乡”挂牌之后,这荣誉既是我县曲艺工作的肯定,也是促进我县曲艺事业大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因此县文联进一步加大了对曲艺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制定了和实施了《沈丘曲艺发展中长期规划》,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曲艺接班人。曲艺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全国曲艺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制约我县曲艺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县文联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联系相关单位,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北杨集乡林寨村举办少年曲艺班。为此主要采取如下举措:
一、聘请名师。县文联选取我县特有的曲种沙河大鼓、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坠子、快板、道情作为首批教学曲种,聘请沙河大鼓第五代传人、全国曲艺大赛银奖获得者王振山等人为导师,确保师资力量的雄厚。
二、宣传动员。乘“中国曲艺之乡”的东风,我县人民群众对曲艺的有了新的认识,但是曲艺不能作为职业养家糊口的现实,使很多家长对学生学习曲艺的前景表示忧虑。针对这种情况, 文联工作人员从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等多个层面进行动员,得到了家长得的支持,近20名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报名学习。
三、激励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述了我县曲艺的光辉历史和曲艺名人的逸闻趣事,激发了学生对曲艺的兴趣和热情。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老艺人王振山,自掏腰包,对于他的学生学会每一个唱段奖励二十元,能够登台演出一段的奖励一百元。
四、经费保障。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县文联在为每位学员购置了大鼓、快板、道筒子等必要的道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强了家长的信心。
五、协调场地。曲艺排练场所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在居民区往往会有扰民之嫌。为此,经过多次遴选,北杨集乡林寨文化大院成为首选目标。县文联与县文广新局积极协调,得到县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为繁荣沈丘曲艺事业而努力。
自7月初开班以来,小学员们进步很快,初步掌握了所学曲艺门类的基础技法。开学以后,小学员将利用周末的时间继续学习。曲艺名家王振山说:“有信心把小演员送上今年沈丘春晚的舞台。”(文联 陈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