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第三届“岳池杯”曲艺大赛爆出“冷门”,由沈丘县年近七旬的农民王振山自创自演的“沙河大鼓”新唱段《网吧风波》,在众多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膺国家级曲艺大赛银奖。
王振山,一位普通的草根乡土人士,为何能实现“底层呼出”、“弯道超车”?揽回大奖?
“政府搭台,让群众舞起来!”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一语道出秘笈。
作为千字文故里的沈丘县,自古就有舞文弄笔、吹拉弹唱的习俗,文化氛围浓厚,全县曲艺、书画爱好者囊括老、中、青、幼几代人。
近年来,该县秉承“艺术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理念,握指成拳,频频发力,全县4万多名乡土艺人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在国家、省市县、乡村演出舞台大展身手。缘此,该县先后被文化部、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荣誉称号。
打造平台——
让群众“舞”起来
因为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沈丘人民自古就有在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传统,为各种曲艺形式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土壤。
“你家在哪里,我家黄山头。吃过百家饭,穿过百家衣……”由县政府投资兴建的“沈丘县少数民族老百姓大舞台”,每天都能听到悠扬的戏曲选段。众多爱好曲艺的群众自发聚集,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交流切磋。类似于这种自发聚集的群众性曲艺活动点,仅在沈丘县城就有10多处。此外,沈丘所辖的22个乡镇(办)也都有各自的文化大舞台,有政府资助群众自发成立的曲艺小团体多达492个。
深厚的曲艺底蕴,让沈丘艺术人才辈出,涌现了众多优秀的专业曲艺人才,如《朝阳沟》中栓宝娘的扮演者豫剧表演艺术家高洁,国家一级演员、周口豫剧团团长肖秀莲,国家一级作曲李道畅,国家一级编剧李笃学等全国知名的艺术人才。
呵护培育——
让团体“活”起来
沈丘现有县级曲艺组织10多个,每个乡镇都有曲艺协会,还有个体曲艺数10家。曲艺协会、文艺轻骑、老干部艺术团、木兰艺术团、青年说唱团等艺术团体常年保持经常性演出,他们的足迹踏遍全县各乡镇。
注重与外地的加强交流,沈丘曲艺家协会组织乡土曲艺爱好者多次与河南省宝丰马街书会、安徽省界首市书会加强交流,取其“真经”,补己“短板”,发展壮大乡土阵容。
为了使本地各类曲艺艺术得到有序传承,沈丘县一方面遵循曲艺传承的一贯做法,请老艺人教授徒弟,要求每位老艺人至少带5名徒弟,并保证学徒每人每周至少演出一次;另一方面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筹划设立曲艺学习班,聘请老艺人前来授课,使曲艺的传承与时代接轨,走上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该县已成功举办“吹拉弹唱”培训班54期,受益群众8万多人(次)。
“底层呼出”——
让艺术“动”起来
近年来,沈丘县各级曲艺组织和地方曲艺名家,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创新曲艺段子,自编自演了一系列歌颂新农村建设、党的富民政策、工农业发展新面貌等当代新剧目。他们走农村、下企业、进学校、入社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足迹踏遍全县各乡镇。东城办事处农民曲艺爱好者于存祥结合“精准扶贫”,编排了《带着四婶奔富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编排了小品《预备党员查岗》,深受群众喜爱。
“三月三小顶寺书会”、“九月九华佗寺书会”、“千字文传承会”、沈丘籍著名作家刘庆邦赠书义讲……深厚的历史积淀、各方的积极努力,让如今的沈丘仍然保存着“有庙会必有书会、有书会必传播正能量”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