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镇20个村,每村1-2个指挥棚,一辆宣传车,配齐15人的禁烧小分队,每天村里村外、村头村尾来回宣传、巡逻,查看地块收割进度、秸秆粉碎清理情况。”沈丘县纸店镇长李锋介绍道。
7月3日,一场雨过后,纸店镇和全县其他乡镇(办)一样,“三夏”禁烧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全镇3.6万亩小麦颗粒归仓,播种面积已达2.73万亩,全镇秸秆大部分粉碎还田,部分秸秆正及时清运打捆,等待运往附近的养殖场和100公里外的造纸厂。
从5月28日有村民开始收麦为起始,纸店镇镇长李锋和他的同事们,便进入秸秆禁烧的“战备”状态。早出晚归、守在村里,扛着铁锹,拿着手电,一天三转,分两批吃饭……
“入村入户是形式,入脑入心是关键”。李峰介绍,各级包村人员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让群众知晓禁烧政策和政府决心,从源头上打消他们后期可以焚烧的念头。《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村广播、宣传车、条幅、地边公示牌、挨家挨户谈心等等,都成了包村人员宣传的途径,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今年,该镇在今年的“三夏”工作中没有一处火点,前期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镇党委政府在秸秆禁烧中变堵为疏强化工作创新,一方面广泛动员快收快种,一方面积极联系漯河银鸽集团、附近畜牧养殖基地、食用菌种植场,千方百计为秸秆找出路,通过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打捆回收,实现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卢庄村主任张徳超说:“我们指挥棚里准备了扫帚、铁锹,有火情的时候扫帚和铁锹可以拍,也可以打,铁锹还可以挖土往火上覆盖。”记者看到,除了这些基本防火工具外,在该指挥部还配备了一辆中型旋耕机和一辆储备8立方米的洒水车以及200米的高压水枪。
“从三夏开始就像进入了神经一样,没有休息时间,没有吃饭时间。睁开眼是防火,在棚里临时歇一会还是防火,就是想眯一会,抓着枕头还是在防火。”张德超笑呵呵的说道。
自今年三夏生产工作开展以来,沈丘县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围绕“不冒烟,不着火,粮食早归仓,秸秆有去处”的总体目标,一方面加强责任管控,实现全县生产安全和秸秆禁烧工作无死角、无漏洞;另一方面加大禁烧宣传,让农户得到秸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感受到生活环境的优美变化,从而促进群众环保理念提升,达到全员共建目的,还沈丘一派碧水蓝天。 (迟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