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沈丘 > 文化沈丘 > 正文

丝路文化探源——沈丘文狮子

来源:本站     时间:2015-12-01     点击数:23989

    作者:郭 宇

  豫东沈丘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槐店文狮子》,在沈丘已流传了780余年,而文狮子的传播者就是当年被蒙军强掳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据海姓第24代后裔、沈丘国学研究者海兆亿老师讲:海鼻耳是沈丘回族海氏家族的祖先,海氏家族在沈丘已传至28代;因文狮子是海氏先祖创立的,故而人们又把它称作“海狮子”。

  一、狮子是波斯民族的文化符号

  从大量史书和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狮子产于波斯。在中国出现的狮子,多为波斯及西域诸国进贡而来。中国第一尊雕刻石狮也是由波斯国运至北京的。北京大学教授、丝绸之路考古专家林梅村在其《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一书中写道:“中国历史上并不产狮子,这种猛兽产于非洲和西亚。狮子之所以能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归功于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十三世纪蒙古帝国西征带来了人类的大迁徙、大融合,也带来中西文化的大交流,而槐店文狮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二、文狮子舞的传入

  南宋宁宗嘉定12年即金宣宗完颜珣兴定3年(1219年)夏,蒙古军队西征花剌子模、钦察、康里之后,西亚东欧诸国在蒙军的攻势下相继沦陷。南宋绍定4年、金正大8年(1231年),蒙古国太宗皇帝窝阔台组织大军攻打金国都城汴京(开封),并强征波斯尼沙布尔部及被灭国的中亚人加入蒙军。海鼻耳就是这次被蒙古人征签到中原的,他跟随一位北庭(畏吾尔)人将领察罕·乃蛮台来到了河南。

  平金后,察罕·乃蛮台留居沈丘鲖阳城(今安徽省临泉县鲖城镇),而跟随乃蛮台的海鼻耳则留居距鲖阳城以北30公里的项城(今沈丘县县城槐店回族镇)传教,当地人多皈依回教成为回民。

  元时,豫东人民并未因金国的覆灭而摆脱战乱。南宋保佑6年、蒙古宪宗8年(1258年),忽必烈率军征伐南宋,兵至沙颍河项城(今槐店回族镇)渡口,当地船夫拒绝摆渡让蒙军渡河伐宋。忽必烈怒,欲杀之。此时海鼻耳站出,出言阻谏:“英雄何必以杀人得天下,你好比一只舟船,百姓好比这河中之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忽必烈悟,自此不再滥杀无辜。

  海鼻耳为进一步感化元朝统治阶级减少暴政,多施仁政,根据当地居民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舞龙灯的习俗,采用西域舞蹈形式并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创编了文狮子舞。狮子象征着元朝统治者,以表达人民对当权者一种善良的希冀。同时,也表达了中原人民对连年战乱的厌倦,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据《槐坊厅志·艺文志》载:“狮为兽中之王,如怒吼一声,百兽震恐,不敢出山。雌狮闻之劝曰:不须这样,应和睦相处,仍不失尊威;雄狮点头,一改故态,远近之间,群皆赞拥。自此狮王,位益尊,威益重。今教门人习尚舞狮由来于此”。这段记载,道出了海鼻耳当时创编文狮子舞的初衷。

  三、文狮舞中的文化融合

  狮子曾是波斯传统的“国徽”。700多年前,波斯人海鼻耳把波斯的狮子文化传入了中原,虽然古代波斯文化在今天伊朗本土已寻觅不到踪迹,而在丝绸之路的东端,在中原腹地,正在演绎和传承着这一波斯文明,而它活态存续的载体,就是当今植根于沈丘槐店回族镇的文狮子。

  当年被蒙古强征的波斯人海鼻耳,留居中原传教,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传播着波斯文明。海鼻耳经过劝化,让当地人放弃了偶像崇拜,把对图腾独角羊、麒麟的崇拜习俗以艺术的形式沿承下来。把独角羊改为独角虎,于是有了独角虎舞和麒麟舞,把民众崇尚的凤凰融入母狮子生小狮子的情节之中,避免了信仰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槐店文狮子舞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艺术舞蹈就这样世代流传下来。但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是厚重和久远的。

  麒麟中外各有记载,李虞宸译著《天方大化历史》载:“尼来江中有兽,名龙马,又名麒麟,居于渊,其形若马。首有两耳,颊有长须,尾若狮”,是阿拉伯传说中的水中神兽。而文狮子舞中的麒麟道具,形状为马首鹿角带须,全身披深蓝色麟甲,狮子尾,属中西合璧之作。

  文狮子的艺术形式,延承于古代西域盛行的“五方狮子舞”,有筚第、笛、拍板、四色鼓、楷鼓、羯鼓等乐器伴奏。过去槐店文狮子道具也是五个,即母狮、公狮、雄麒、雌麟、独角虎,另附带两个小狮子,着色也是五种,分为红、黄、绿、蓝、紫五色。不过,现在只保留了母狮子和独角虎,麒、麟合二为一,颜色为红、黄、蓝三色,故槐店文狮子具有古代西域狮舞之遗风。母狮生子的情节源自“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沈丘历史上属前商文化核心圈,民俗中受商文化影响较大。《诗经·商颂》里所讲玄鸟指的就是黑色而神妙的天鸟。郭沫若考证“玄鸟就是凤凰”。槐店文狮子舞中圆笼绣象物所指的鸟蛋,为玄鸟所下,《史记》殷本纪三:“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成为商族的始祖,至十四世汤时,建立商朝,玄鸟就成了商族人的凤凰图腾,而凤凰文化所表达的精髓就是槐店文狮子中所表达的人世间的和谐美满。

  槐店文狮子分 “神兽独角虎”、 “吉祥麒麟”、 “母子狮情”三个故事情节。狮子、麒麟、独角虎三种舞式均以圆笼绣而舞,在这三节不同的场景中,圆笼绣扮演和表达的又是三个不同的象征物及寓意,时而扮演强者,时而扮演弱者,时而扮演吉祥的鸟蛋。海鼻耳把三种背景不同的文化形式融合在同一艺术中展现,这在中国舞蹈艺术中是独有的,体现出槐店文狮子的传奇性、多元性及共存性特征。槐店文狮子在780多年的发展、传承和演绎中,在西域艺术的形式上,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人文理念,集多元文化之大成,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四、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一是对法的敬畏。文狮子舞中的独角虎就是法的捍卫者,位于郑州金水路上的河南省高级法院北园内有一块石刻的古体“法”(灋)字。这个古体的法字比现在的法字要多出来一个“廌”字, “廌”就是獬豸独角羊,也就是槐店文狮子舞当中的独角虎,舞蹈喻意弱势族群企盼民族平等,呼唤社会公平、公正。

  二是崇尚儒学。传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怀孕,到尼丘山上祈祷,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唐诗中有杜甫《徐卿二子歌》:“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从而派生出“麒麟送子”的文化现象。麒麟舞中传播的是儒家的仁德思想,因此麒麟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兽”。今沈丘清真古寺内门额所题“周中规”“折中矩”即取意麒麟的“行中规矩”。麒麟文化之所以能在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传统。

  三是崇尚仁孝。沈丘清真古寺正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守教门而归正道,笃忠孝而尽人伦。”文狮子舞中的重头戏是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分娩时的痛苦,扒地、抖颤,小狮子艰难地生了出来,母狮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小狮在动,几次欲立不能,母狮上前舔小狮子,抚爱哺育,小狮自立,终于站了起来。教化人们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善待子女,孝敬父母,报答生养之恩。体现了祖国母亲的大爱,展现了伦理道德及优良的民族传统。

  五、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

  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使沿途各国各族人民得到了交流共融,使多元文化得到了汇聚传播。78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波斯人海鼻耳把西域文化带到了中原,槐店文狮子这朵具有异域风情的艺术奇葩,植根于中原厚土,彰显出古老而奇特的艺术魅力。

  当今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文狮子的对外交流提供了机遇,因为它本来就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推进中国和平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的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强调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交流作用。文狮子应该承载这一丝路文明,为“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文明盛举充当桥梁,秉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为丝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今天,正值新丝绸之路肇始的伟大时代,中国的文狮子,作为文化使者,伴随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梦的伟大进程,将给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带去友谊和祝福,欢乐和吉祥!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