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称称,这只兔子个大毛长。好家伙,兔毛重量九两半了!”11月8日,在沈丘县石槽集乡曹楼村长毛兔良种场,“养兔大王”汪华东正在和妻子李秀剪兔毛,看到兔毛“打破纪录”,夫妻两个的开心溢于言表。
“这两口不光兔子养得好,他们的婚事还是‘玉兔’说的媒呢。”看到记者一行,一位前来购买种兔的养殖户忍不住给我们“爆料”,弄得李秀脸一红,不好意思起来。
2005年,23岁的汪华东在附近村庄是个有名的“养兔迷”,家里几十个笼子,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很是惹人喜爱。邻村姑娘李秀常去他家里看兔子,汪华东给她讲起养兔的经验那是头头是道。一来二去,两个人产生了感情。2006年,汪华东和李秀走进婚姻的殿堂,以“兔”为媒的佳话在十里八乡不胫而走。
结婚后,汪华东和李秀依旧养兔子,这是他们的“老本行”。“我们那时的养殖规模小,虽然也挣点钱,但是兔毛出售的量不大,效益也低。”汪华东说,小打小闹毕竟不能多挣钱,两个人商量着扩大规模。
2010年,他们在银行贷款20万元,在曹楼村南头的废弃地里建起长毛兔良种场,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000个笼位,汪华东成了名副其实的“养兔大王”。
“现在,合作社的养殖户有60户,总共有4000多只的规模。我们提供种兔、技术,回收兔毛,帮助留守人员发家致富。”李秀说,合作社引进法系、德系长毛兔血缘,培育出的种兔毛长量高、体格大,易饲养、产仔多,非常适宜北方地区饲养,养殖效益明显提高。
“兔毛是高级保暖服装的原料,市场一直很畅销,每公斤售价150元以上。”汪华东介绍说,一只兔子每天配料四两食儿,成本一块钱左右,70天左右剪一次兔毛,每次兔毛重8两左右。
“玉兔”为媒,执子之手,二人同心,齐心致富。如今,他们夫妻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还清了贷款,盖了楼房,买了小车,日子过得甜如蜜。
记者 赵春喜 本报通讯员迟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