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沈丘 > 沈丘要闻 > 正文

窝子林里变身土地股东 贫瘠地上炼就全国劳模

来源:本站     时间:2015-07-21     点击数:2608

 

“十佳”村党支部专栏

开栏的话: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自觉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坚定信念,勤政务实,敢于担当,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清正廉洁,自觉做村民百姓的领路人和守护者。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进一步激励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经过层层选拔,综合考评,县委政府从全县557个行政村中选出“十佳”村党支部。

    率先在全县开展土地流转,申请省重点现代农业项目,改造窝子林、贫瘠地达1526亩,建成千亩农业高效基地,2014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股份制试点村的北杨集乡林寨村;注重矛盾调节化解,民调组织充分发挥作用,近10年来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的卞路口乡大郭庄村;注重开展便民服务,党支部带头开展便民代办服务,只要能办到的事情全部代办,不让群众作难的莲池镇田营村;支部班子致富带富能力强,班子成员都有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致富项目,全村拥有致富项目农户占86%,支部书记个人投资300万元创建了四季阳光生态园,获得“省科普示范社区”称号,可为全村安排260个剩余劳动力的北城办苏楼村、、、、、、

    “十佳”村党支部个个出彩,个个特色,带动全县行政村党支部走在发展的大道上!近期,《新沈丘》、政府网站、县电视台将开设专栏,陆续刊登和报道全县“十佳”村党支部先进事迹,进一步弘扬社会正能量,以飨沈丘百万民众。

窝子林里变身土地股东 贫瘠地上炼就全国劳模

     做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人

    “县里对村干部实行立体式考核,促使像我这样的村支书在工作中要带头干、超前干。人要守信,承诺过的事就要兑现,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林寨村支部书记林峰说:“我在村里干支部书记指出就表示为村里自费修建村“两委”办公楼;帮助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等四项承诺,现在逐一兑现,还完成村里所有道路硬化等村民最亟待解决的实事。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全力发挥村党支部的基层带动能力。”

    截至2015年,林寨村已经是连续四次被县委政府评为“十佳”村党支部,“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村党支部带头人、支部书记林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售粮大户,林寨村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股份制试点村。

    领先全省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

    “土地流转,咱有钱赚;当上股东,年底分红。”如今,在林寨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村子也因为在全省率先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闻名遐迩。
    “老年人会种地没力气,中年人会种地外出务工没时间,青年人不会也不愿意种地。”谈及当时搞“土地集中”的初衷,林峰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租出去,他们又舍不得,情感上接受不了。“土地股份合作,集中规模经营,村民变股东,利益有保障,情感上也能接受。”他反复向村民解释,土地集中后,作为股东,村民还是土地的主人,规模经营能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年底分红,村民能多挣钱。
    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变革,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出台了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林峰,一名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因在家乡林寨村倡导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获得了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殊荣。
    “家里的地不用种都有钱拿”
    5月初,站在林寨村委会向东望去,只见一马平川的千亩田地,不见传统分散种植时期的田埂、田间小道。
    顺着整洁的村道绕村而行,眼前更是只有一望无垠的麦田。清风拂面,记者不由想起那首悠扬的《风吹麦浪》。
    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林峰难掩喜悦。站在麦田边,他望着即将成熟的小麦感叹:“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俺们村的麦可是要做麦种的!”
     林寨村的沟渠旁,一位村民正在忙活。
    “种的啥啊?老乡?”
    “红薯!家里的地不用种都有钱拿,我想把沟渠边上这点地利用起来,堤坡上我还种了芝麻。”
    “现在不种地都还不习惯了?”
    “在家闲着啥事呀!我就是想活动活动。之前沟渠长满杂草,现在种上红薯、芝麻,比杂草好看!也就一分多地,累不着。”
    2011年,林峰担任林寨村党支部书记后,实行了“土地股份合作制”。一些村民不用种地了,就把村里能利用的土地都种上了农作物。林峰介绍,之前这个绕村的沟渠长满杂草,还堆积了不少生活垃圾。现在,村民把沟渠两岸都利用了起来,让它面貌一新。

    “村民转型当上股东”

    本是林寨村人的林峰离村20多年,现已在县城安家。但回村当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暗下决心:“要干就要干出样儿来。”林峰说,他不想只在村里挂个名,要让林寨村真正富起来。
    林寨村全村1800人,11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林峰走访时了解到村民的心病:“老年人会种地却没力气,中年人会种地但大多外出务工,年轻人不会也不愿意种地。”
    林峰认真思考后,认为最适合林寨村的就是“土地集中流转”,推行“土地合作股份制”。林峰先带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解开“恋土情结”。考察途中,不少村民很动心,大家都没想到“土地集中流转”后还有效益。
    考察回来后,林寨村召开村民代表会,决定是否实行土地集约耕种,并承诺每亩每年分红800元。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参观考察的时候,村民代表虽心动不已,真到了签字的时候,却顾虑重重。
    “干这个事儿,我知道是个难事,要搭上我的生命我不会干,我就搭上我两年的寿命,一定让林寨人富起来。”林峰话一出口,村民们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村民林廷东是“土地流转”的赞成者,他听林峰讲解和表态后说:“流转好!我年纪大了,每年一亩地拿到800元,也够买粮买菜了。”说完,林延东就在入股协议上按了手印。“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一直讨论到深夜,最后举手表决,在同意集中入股的协议上按上了手印,村民转型当上了股东。”回忆当时的情景,林峰记 忆犹新。

    “村民还是土地的主人”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个新鲜事儿,林寨村是全省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村民变股东,利益有保障。”林峰反复向村民解释,土地集中后,作为股东,村民还是土地的主人,且年底分红,村民能多挣钱。
    “要让大家钱袋子鼓起来,他们才会信我。咱林寨姓林的多,合作社的名字就叫‘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林峰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在网上对外进行土地招租,但效果并不理想。几拨承包商来考察完就没有了下文,主要原因是林寨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我们绞尽脑汁,最后决定是村里自己开发、摸索经营,整体流转、自愿耕种、规模种植。”
    在具体运转过程中,采取两种模式。模式一是土地租赁流转。针对一部分长期外出务工的村民,以租赁的方式,合作社按照每亩耕地每年800元现金的价格从农民手中直接流转土地,交合作社统一耕种,流转户不参与合作社管理,在家闲置人员可优先从事合作社的劳务,并获劳动报酬。
    模式二是土地股份流转。针对一些“恋土情结”重、又是种田能手、外出务工无出路的村民,以土地和现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参与耕种和管理。经合作社理事会共同研究决定,入社社员的土地收益每年每亩800元的保底收入,并按照管理人员核定工资,逐月发放,年底参与分红。
    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购置了收割机、旋耕机、打捆机等设备,统一播种、管理、收割,统一对外购料、销售。目前生产成本下降20%,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多家生产资料公司、粮食收购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改造窝子林,贫瘠地、废地变宝地  新增210亩可耕地

    林寨村人多地少是村情。“一听说重新核实土地,村民都齐聚在田里,舍不得离开。土地一分一毫都扯清,不然要出乱子。”林峰说。
    土地核实测量后,林峰在琢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他发现在林寨村西南角,有一片自然形成的窝子林。
    窝子林曾是各家各户的自留地,林峰早前查看过,村里人说:“那就是巴掌大一块地,种庄稼收不了几颗籽儿。‘种不了庄稼就种树’,种多了,就形成了窝子林。”、“都是一些二指粗的树,这树长也长不成材,更卖不了钱,更别提有人去管理,多少年来一直这样”。林峰心想,这地不能白白浪费,如果能好好利用起来 都是宝。
    村民们都赞成林峰“变废为宝”的建议。2012年,林峰筹借了十多万元,找来3台推土机,开始全力改造窝子林。这时林峰又开始琢磨,既然要改造,就彻底改造,把能利用起来的土地全部整合,以此增加可耕地的面积。
    窝子林那些树被彻底清理了,村里的边角地、贫瘠地,甚至之前村民盖房子挖出来的坑洼处,都被填实铺平了,“整个改造工程的工作量很大,3台推土机连续干了50天才完工。”
    经过这次改造,林寨村新增可耕地210多亩,增幅达16%,林寨村土地面积达到1526亩。林峰说:“土地整理后,成了新的可耕地,又按各家各户的股份分下去,村民新增210多亩地的收益。”

    股份合作坎坷路

    第一年亏了十多万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仅林峰盼着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后的首场胜仗,村民们更是翘首以盼,他们把全部希望都放在林峰身上,放在了村党支部两委班子上。
    2012年发生干旱,无奈之下,当年7月林寨村的土地上种上了薏米。“我真没有操过这么多地的心,村民轻松了,但我肩上的担子重了,第一年就遭遇大旱,心里的苦说都说不出。”林峰说,大旱的那段时间,他夜夜睡不着觉,每天看天气预报,听到一点轰隆声都以为是打雷,“我当时甚至有些幻听,感觉要是下场透雨比得大奖还舒畅!”
    一天夜里,雷声阵阵,林峰高兴极了,听说县城和周边乡镇大雨倾盆,林峰起床开着车就往林寨村奔。想着林寨村里的地就要喝饱水,林峰的车开得越发轻快起来。
    在从县城到林寨村的路上,哗哗的雨声让林峰内心充满喜悦,可行驶至北杨集乡政府门口前不远处,雨点突然变得稀稀拉拉。还未到林寨村,路面上竟一滴雨的痕迹也没有。
    林峰的心一下就沉入谷底,“咋就林寨村一滴雨不下?当时我心里的滋味没法形容。”林峰说,到达林寨村后,他遇见一个村民,两人在村头的桥上谈了半夜,“我本来不抽烟,但那天夜里我抽了半包。”
    由于当年大旱,加上缺乏统一管理的经验,每亩地收入仅700元,盘算下来合作社亏损了约15万元。为了兑现承诺,更为了让村民安心,林峰自己拿出了15万元,给村民补足每亩地800元的收入。
    第三年  合作社盈利30余万元
    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第二年,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刚刚保本。在保证村民每亩地800元收入的前提下,林峰又出资购买了30多万元的农业器械。第三年,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盈利30余万元,林峰自己没要一点分红,还拿出盈利的十多万元在重阳节当天给村里的老人发福利,余下的十多万元作为合作社的积累资金。
    随着项目整合投入,农民看到了土地经营的美好前景。2013年8月,林寨村449户村民以社员身份,全部加入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股份入股,聘任本村原有的26名种田能手为管理人员,参与经营管理。
  村民的土地流转后,除各项惠农补贴以及土地租金有保障外,还增加了盈利分红和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收入。据初步统计,林寨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带动全村农户增收达1000万元以上。

    农民“分红”头一回

    去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林寨村村民和老人们开心的日子。
    “老少爷们,今年两季儿庄稼收成好,除了股民分红外,集体还结余点钱,老人们都能领‘红包’。”林峰扯开嗓门宣布。
    当天,全村60岁以上老人领到了300元到600元不等的“福利”,以及保暖内衣、羽绒服等慰问品。
    农民不种地也能领“红包”,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儿子儿媳在上海打工,俺在家照顾两个孙子,庄稼活儿干不动了,7亩地一年拿6000多块,还能分红,地还是集体耕种好。”71岁的林廷刚老汉告诉记者。
    因在全省率先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村党支部书记、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峰,获得“2014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
    当问及以后的路怎么走,“如果村里需要,老百姓需要,我会继续带领乡亲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林峰毫不犹豫地对记者说。

    走在致富发展的大道上

    如今,林寨村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100人,从事物流货运的大小车辆达176辆,购买家庭轿车的村民有216户,村民们累计在县城购置住房176套。
    “未来我们计划在村内建造一个仓储中心,能储存5000万斤粮食。”林峰说,要增强村里发展后劲,就要壮大集体经济,将来粮库的收益,能满足林寨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行走在林寨村,除了看得见的变化,还有看不见的实干精神。以林峰为带头人的村两委班子深知,让群众过上美好的小康生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林峰带着一种奉献精神和责任,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窝里,切实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林寨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当支书我不图回报,就是想给村里做些事。”林峰说,从新的村党支部成立那天起,我们就把实实在在为民办事作为党支部一班人的誓言。土地流转、新村室建设、殡葬改革成为林峰许诺办的几件实事。 
    2012年6月30日,“七一”建党节前夕,在新落成的村委大院召开了村“两委”成员会议,由林峰个人出资近60万元建设的新村室正式使用,无偿捐献给集体。林寨村“两委”村室的建设并投入使用,这是党支部实现向村民承诺的第一件事。 
    如今,在林寨村委大院,新办公楼矗立,村“两委”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室、文化大院、计生服务室、群众工作室、图书阅览室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已经完成,院内实现全部绿化,花红草绿,成为全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村土地流转以来,盈利部分多用于村民外出考察“充电”、老党员干部旅游、为69位70岁以上老人发放鸭绒服和2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发放保暖内衣,并先后为村里建学校、修道路等公益性事业投资25万多元,村里公益事业获得了发展。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群众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要感谢党。”得知自己入围“ 2013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候选人,林峰说。 
    沐浴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凭着一股“闯”劲儿,林峰领导带领着林寨村群众正昂首阔步迈向新的征程,走在致富发展的大道上。 (艾长青 迟驰)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