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沈丘 > 文化沈丘 > 正文

中国曲艺之乡考察团莅临沈丘考察验收

来源:周口晚报     时间:2015-03-23     点击数:16691

中国曲艺之乡考察团莅临沈丘考察验收

草根艺人争献艺 业内专家齐点赞

  □晚报记者 朱保彰 

  本报讯 3月19日至21日,中国曲艺之乡考察团来到沈丘考察验收,经过实地查看、观看汇报演出、查看软硬件建设情况等,考察团成员对沈丘曲艺文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3月20日,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董耀鹏、河南省曲协主席范军、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张剑锋等人组成考察团,深入沈丘实地考察。3月21日上午,在位于沈丘县北城办事处生态园的沈丘县曲艺基地,考察团成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由该县老中青曲艺艺人进行的汇报演出。河南坠子、沙河大鼓、道情、山东快书、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小段,嬉笑怒骂、说学逗唱,时而让人捧腹大笑,时而令人心酸落泪。这些草根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不时让观众爆发出阵阵掌声。他们表演的曲艺节目,大多是宣传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自编自演的新段子,不仅寓教于乐,而且给观众传播了正能量。

  汇报演出结束后,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董耀鹏看到这些草根艺人中不乏盲人曲艺爱好者时,建议沈丘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这些盲人曲艺爱好者的作用,充分展现残疾人自强不息为社会作贡献的积极性。

  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高兴地说:“没想到,一个县城的曲艺基础这么好,群众喜爱曲艺的热情这么高,曲艺爱好者这么多,沈丘一定要搭建好曲艺平台,让曲艺工作者接地气,更好地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沈丘县的曲艺历史可上溯到400多年前。明末清初以来,沈丘境内流传的曲艺形式有道情、评书、沙河大鼓、小铙、坠子等,新中国成立后,又传入了快板书、山东快书、相声、琴书等多种曲艺形式。近年来,沈丘的曲艺爱好者发展到600多人,这不仅因为沈丘有着深厚的曲艺艺术氛围,还得益于曲艺建设一直没有停歇过。目前,通过民间老艺人的带动,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引进曲种,创新剧目,形成了曲艺爱好者阶梯状的网络覆盖。县级曲艺组织有文广新局组织的“文艺轻骑”演出队,老干部局组织的老干部艺术团,县妇联组织的木兰艺术团,团县委组织的青年说唱团。该县不仅大部分乡镇设有曲艺协会,还有国旗艺术团、春阳艺术团等数十家个体曲艺团体。

  “没到沈丘之前,我只是从文件上了解了沈丘曲艺文化工作的一些情况,来到这里一看,才知道沈丘曲艺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文艺传承没有出现过断代现象,而且在历史上涌现出了那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3月21日下午举办的座谈会上,福建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感慨地说。

  省文联副主席张剑锋说:“沈丘的曲艺建设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民间传说众多,民间戏曲、曲艺根基也是悠远厚重。沈丘的曲艺品种众多,群众基础广泛,人人爱曲艺,曲艺人人爱,在别处不多见到的情景,在这里却随处可见。沈丘百姓喜爱曲艺,肯定与历史、文化、民族等诸多因素有关。这里不仅有200多名老年人从事曲艺活动,还有不少盲人从事曲艺演出,我们由此看到了沈丘曲艺的发展前景。在沈丘,曲艺根植于百姓的心中,受到他们的衷心喜欢,这是一种品位,更是一种传统,是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