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村新貌
□本报记者中原三农网记者巴富强通讯员郭力铭谢辛凌文/图
3月2日,记者走进沈丘县周营乡马营村。马营村是个2600余口人的小村子。这几年,村里人靠从事米酒加工、跑运输、建筑防水、装修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步入村子,只见村头巷尾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条条道路干净整洁,垃圾杂草柴堆不见踪影,“建设美丽乡村”、“爱我家园”之类的标语装点墙头。
心恋乡村生活
“俺虽然现在还居住在农村,但是生活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虽说儿子在城里买了房,隔三岔五我也会去住几天,但还是觉得乡下的家好!”说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马营村农民牛绍子得意地说。
“两年没回家,现在家乡发展得都不敢认了。俺们村不但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村民也变了。以前大家都是垃圾随手抛,污水随便泼,下雪后自家门前都懒得扫。现在,大家见村里大街小巷都干干净净,谁都不忍心去污染,便主动自觉地用心维护起来,过去的一些坏习惯如今都不见了踪影,大家都说村民的心也随着变‘美’了。返乡回来住着可舒心了。”返乡的程国强介绍说。
低碳生活俏农家
牛留斌是马营村的一位年轻村民,在他家新建的两层小洋楼里,摆设着各类家用电器,多半是低碳环保型的。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在政府的普惠金融政策扶持下,俺常年在山西晋城一带跑运输,家里的收入越来越多。”
在牛留斌家记者看到,气灶里蹿出的是煤气燃烧的火焰,水管里流的热水是太阳能加热的,冰箱和空调是无氟的,书房内还放有液晶电脑。
“以前做饭都是砖砌的锅灶,现在用的是电磁炉、煤气灶,不但卫生而且省时省力,不管啥时候做饭都不愁没有柴火。”不仅仅是牛留斌家的变化,记者在该村农户家中,一聊起这几年的新变化,村民们都很激动。
街头“秀车”侃文化
时近中午,记者刚步出农户家门,发现村中心水泥路一侧停靠有30多辆挂着京、津、沪、浙等牌照的小汽车,多半是十几万元一辆的中档车,好像是在举办乡村“车展”。
“这哪是在办车展呀?要办车展的话,这条道根本停不下。”面对记者的疑问,一位村民解释说,春节假期,在全国各地的村里人驾着小车“衣锦还乡”过大年。今个儿这帮子青年小伙儿闲着没事,伴着年味在显摆“秀”爱车,“侃”车文化哩!
“挂津字牌的是哪个地方的车?有啥典故?”现场一位村民问。
“是天津的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四子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在天津打工多年的牛光明侧身斜靠着爱车向大伙娓娓道来。
采访中,记者发现该村有不少人家还在漂亮整洁的小院中为购置的小车规划建造了亮丽美观的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