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3A级旅游景点——沈丘中华槐园
乡镇文艺汇演
加强日常社会治安巡防
蓝天白云下的县城街道
社区里的快乐时光
千字文广场感受经典
水韵绿城 美丽沈丘
□本报记者 赵春喜 本报通讯员 郭力铭 肖飞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沈丘县给出的答案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近年来,沈丘县围绕“富民强县、率先脱贫、撤县设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伴随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不忘初心,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致力于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绘写了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
推进精准高效扶贫“助民”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沈丘县紧紧围绕扶贫工作目标,采取干部驻村、基础推动、产业带动、金融扶贫、社会帮扶等形式,推动精准扶贫向更深层次发展,从“漫灌扶贫”到“滴灌扶贫”,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20.426万人减少至如今的43817人。
“还没脱贫的群众,多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让他们脱贫是场硬仗。”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说,在实现全面稳定脱贫的2017年,要凝聚全县之力,在周口市7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
针对贫困户增收遇到的问题,沈丘县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打工挣工资;无劳动能力的,光伏发电项目、扶贫基地托底儿,年底能分红;无资金的贫困户,金融贷款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商贸物流等项目脱贫致富。
付井镇杨庄村贫困户杨志勇从事粉皮加工,想要扩大生产规模,手里的资金却远远不够。“借助扶贫到户小额信贷贴息政策,我申请到7万元的贷款,买了粉皮加工设备,日加工量由100多斤增加到七八百斤,年增收3万元。”杨志勇说。
扶贫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统筹推进。为此,沈丘县实施部门联动,打好组合拳发挥整合效益。围绕基层党建抓扶贫,以奖代补,调动村干部脱贫干事的积极性;加强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夯实各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的责任,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立足“增收可持续”,千方百计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打造民生热线服务“系民”
“12345,有事找政府。”这是最近几年在沈丘群众中流行起来的一句顺口溜。“12345”是沈丘县县长民生热线的号码,小到电线杆歪了、自来水停水了、下水道井盖丢了,大到断桥危桥保修、沟塘水渠污染等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妥善解决。
县长热线不是新事物,但沈丘的县长民生热线却是一个创新的工作平台,它隶属于县纪委监察局,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任热线办公室主任,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热线办公室工作,工作权力上享有检查权、调查权、处分权和建议权。
“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访必接,有难必帮,真情为民服务,真诚为民解忧。”沈丘县县长民生热线开通7年来,用事实践行了自己的宗旨和诺言,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解决群众疑难困难的“直通车”。
仅去年以来,沈丘县县长民生热线就有效受理群众来电来访1245件,为群众答疑解惑500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97件,涉及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及违纪、“吃空饷”、农村路桥、非法取土卖土、破坏可耕地建房、养老保险等多个领域。
“群众反映的问题都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从反馈情况看,群众满意度达93%以上,县长热线已然成了群众身边的贴心服务管家。”沈丘县县长民生热线工作人员介绍。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惠民”
“近年来,随着沈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但是农村建设欠账太多,今后的一段时期,我们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15年沈丘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皇甫立新对与会者说道。
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沈丘编制完成2015—2017年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将全县所有贫困村涵盖在内,统筹整合了县发改、交通、国土、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农村道路项目资金,规划修建农村道路1048公里,实现所有自然村之间道路通达目标。其中,今年全县计划投资2.3亿元,完成县财政配套突破1亿元,修建通村公路516公里。同时实施的“民心桥”工程,投资680万元改造了辖区农村危桥87座。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该县还开展了“美丽乡村·清洁家园”专项行动,按照“留住记忆、体现特色,完善功能、改善人居”的要求,持续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的美化、绿化、亮化、修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300多个试点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构建立体行政服务“便民”
白集镇农民刘征想在镇上办一个农资超市,到服务大厅一申请,当天就把营业执照拿到手了。“我在网上查阅了办理营业执照的各项流程后,带全证件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办好了。”刘征连说没想到。
在沈丘,全县44家职能单位全部入驻县行政服务大厅,设置服务窗口79个,进驻工作人员240多人,涉及全县所有具有行政审批权、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的职能部门,以及供电、供水、供气、有线电视收费、网通移动缴费等涉及民生领域的453项便民服务事项,在服务大厅就能全部办结。同时,开通“网上政务大厅”,37家有审批职能的县直单位与县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对接,实行“外网申请、内网审批、网上办理、电子监察”。
“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工作模式,“办事高效、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工作标准,让前来办事的广大群众称赞不已。
该县22个乡镇(办事处)也全部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辖区内各种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558个行政村也分别设立了便民服务站,由村级代办员为群众开展免费代办服务。为群众提供“零距离”、“全方位”和“一站式”服务,使便民服务深入乡村,让群众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再大的事也能在县内解决”的梦想。
如今,全县已形成以县行政服务大厅为主体、乡镇办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村便民服务站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加大文化体育投入“乐民”
沈丘县投资1000多万元在行政新区高标准建成了设施齐全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为广大群众锻炼、休闲的好去处。同时,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也正在施工中,一系列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各类体育活动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全县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升。
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沈丘县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乡乡建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阶段性成果。
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体育总局等部门,通过融合力量共同实施一项文化惠民举措——在基层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以满足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沈丘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到20个行政村作为示范点,其中第一批白集镇刘楼村、卞路口乡前营子村、北杨集乡林寨村、槐店镇大王楼村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自从这里的文化大院建好以后,天天人就没断过,大人来听听戏、锻炼身体,小孩子来看书、学写字、学画画,特别是县里组织剧团来送戏的时候,那才真叫热闹哩!”白集镇文化站站长李臣东介绍。
如今,沈丘基本实现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歌舞有场所、学习有书屋、电影送下乡、数字化电视“村村通”的文化生活目标,丰富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安民”
“自从有了巡逻队,那些偷鸡摸狗的‘小鬼儿’都不敢来了,群众安心多了。”在沈丘,提起民兵巡逻队,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点赞。
2014年8月,沈丘率先在全省开展民兵应急分队治安巡防工作,要求各乡镇建设一支不少于20人的民兵治安巡防队。同时,558个行政村各自建立治安联防机制,每天安排不少于5人的队伍,于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期间,配合乡镇巡防队做好本村的治安巡防工作,预防盗窃、抢夺等犯罪案件的发生,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指数。
两年多的时间,该县22个乡镇实现了日常巡防、夜间巡防以及村级值班站岗的常态化。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沈丘全县巡防队员协助公安机关抓获22余名犯罪嫌疑人,提供破案线索110多条,做好人好事260余人(次),社会治安形势明显改善,公众安全感指数明显提升,各支巡防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明星团队”。
俗话说:“百密必有一疏”,社会治安亦是如此,但在沈丘,这“一疏”的可能性,被一份保单彻底地堵上了。从2014年9月开始,沈丘县政府每年出资100多万元保费,与中华财险沈丘分公司签订《沈丘县社会治安民生保险合同》,为全县30.4万户居民统一购买了一份“家庭财产保险”。合同期内,沈丘居民因遭受盗窃、抢劫、火灾、自然灾害导致家庭财产损失,包括房屋、牲畜、农机具、电动车等,参保户可获得最高1万元的赔偿款。
“我们意在传统治安管理之外,尝试为居民提供一种损失保障机制,相比以往的事后经济补偿,保险行业提前介入无疑更有利于事前风险防范,政府也可以从被动的应对中抽身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防患未然。”沈丘县县长刘国庆说。
回望过去五年,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老百姓的热切期盼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沈丘民生事业最生动的注脚。
本版策划:郭宇 本版摄影:马铁刚